深化改革探索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以“十大重點工程”和“五項重點改革”為抓手,努力探索獨具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成都市以“十大重點工程”和“五項重點改革”為抓手,努力探索獨具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2017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15.3億元,增長3.7%;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335元,增長9.3%。
健全引領城鄉融合發展規劃管理體制。確立“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策略,推動城市格局“單極”向“雙城”邁進、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轉變;實施全域鄉村規劃提升、特色鎮(街區)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
健全一二三産業跨界融合發展機制。産業協同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規劃建設天府農博園等六大現代農業産業園,探索建立“管委會+投資公司”功能區管理新體制;實施農業品牌建設工程。2017年農産品加工産值達1400億元、鄉村旅遊總收入320億元。
健全全域一體城鄉生態保護體制。實施大地景觀再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出臺“治霾十條”“治水十條”“增綠十條”,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治土十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652.78萬畝,出境斷面水質岷江穩定在III類以上、沱江改善到Ⅳ類,森林覆蓋率39.1%。
健全城鄉文化共同繁榮機制。實施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工程,深化鄉村公民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和天府文化。2017年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80%,“三美”“四好”示範村佔比達41%。
健全城鄉社區統籌發展治理機制。實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程,推進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妥推進鄉鎮整合、鎮改街道、合村並組、村改居;設立市委社治委,出臺“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開展社區服務提升等“五大行動”。
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工程,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深化推廣“農業共營制”,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完善高標準脫貧攻堅和城鄉救助體系。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1:1,116個省定貧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到12293元,比幫扶之初增長1.7倍。
健全以城帶鄉的要素供給機制。實施鄉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出臺“人才新政12條”;推進公共産品服務生産供給機制改革,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改革,構建“農貸通”平臺。2017年引進農村技能人才1.2萬人、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9142人,農村各類産權交易達733億元、抵押融資176.3億元。
黨建引領探索鄉村善治興盛之路
中共綿陽市委 綿陽市人民政府
以“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並重、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的鄉村善治興盛之路
綿陽市以“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並重、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的鄉村善治興盛之路,建成全國文明村鎮16個、省級文明村鎮37個,省級“四好村”創建位居前列,群眾安全滿意度測評連續4年居全省前列。
以農村基層黨建為核心,增強引領能力。把鄉村治理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和黨建述職重要內容,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工作機制,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4個,全市81%的村實現能人帶村治村。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等廣泛參與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帶動發展鄰里組織、互助組織等群眾組織7000余個。
以三治協同聯動為手段,提升整體水準。全力推進村民自治,建立完善群眾自治十項制度,健全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聯戶共建單元三級體系和村規民約行為規範,推進“四議兩公開一監督”,開展環境聯治、平安聯創、困難聯幫、致富聯帶、新風聯樹“五聯創建”,成功創建省級村民自治模範縣2個。全力推進依法治村,開展平安鄉村建設行動,在全省率先構建農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去年成功調解矛盾糾紛45650件,成功率98.7%,實現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為群眾辦理各類事項55萬件,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5個。全力構建德治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率先開展公民道德銀行建設,開展公民道德評議、最美綿陽人評選等活動,建鄉村道德文化走廊,構建“守信受益、失信懲戒”激勵約束機制。
以鄉村文化建設為重點,拓展要素內涵。大力培育文明鄉風,建成現代農業景區41個、農業主題公園26個,6個傳統農業文化納入全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在全省率先建設鄉村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民夜校和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鄉村15里公共文化服務圈全面形成;在全省率先實施市、縣非遺傳承人補助政策,將30余項綿陽非遺推向世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1%。大力培育良好家風,建立家庭教育促進會,開展“樹家風、立家規、傳家教”主題活動,拍攝展播7部《家規家風家國情懷系列專題片》。大力培育淳樸民風,定期召開紅白理事會、民風評議會,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和文明家庭創評。
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中共內江市委 內江市人民政府
全域佈局、整體融合、統籌發展;調整結構、有機融合、轉型發展;拓展功能、交叉融合、跨界發展;深化改革、利益聯結、共用發展
內江市突出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五年來,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8%,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
全域佈局、整體融合、統籌發展。出臺《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市範圍統一規劃、統籌推進。打響“甜城味”1個市域品牌、建設2類園區、培育3條産業帶、構建4大功能區、發展5個萬畝特色産業示範片。構建以“內江黑豬”“黃老五”等為支撐的品牌體系,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22個,中國馳名商標、四川著名商標等29個。建成全省連片面積最大的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帶,青蛙、觀賞魚、泥鰍養殖面積居全省首位,5個萬畝特色産業示範片達23.33萬畝。
調整結構、有機融合、轉型發展。在全省率先成立現代農業産業融合發展基金,註冊資本金2.6億元。威遠無花果、資中血橙等水果産地初加工率達70%以上。建成全國第一個無花果全産業鏈集中發展區,開發出酵素飲料等30余種産品,去年與廣藥集團等簽訂4.9億元的酵素訂單。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威遠鎮西農産品加工園區等建設,去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銷售收入近80億元。
拓展功能、交叉融合、跨界發展。實施“農業+N”,拓展農業生産、生活、生態功能。實施“農業+電商”,建立川糧網、中國禽苗網等本土農業電商平臺,全市農村電商網路服務實現全覆蓋,資中血橙線上銷售突破1000萬公斤,去年全市實現電商交易額500億元、居全省第三。實施“農業+旅遊”,建成川南大草原等鄉村旅遊景點和田園綜合體。實施“農業+文化”,建成“稻田藝術”等文化創意體驗功能區,培育“漢安烙畫”“夏布繡”等文創産品。
深化改革、利益聯結、共用發展。探索承包土地股權化、集體資産股份化、農村資源資本化“三化”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換現金、換股份、換保障“三換”模式入選2016年中國改革十大案例。産權集體化、資本化,經營權專業化、階段化,收益權股份化、動態化的“兩集中、三權六化”投資收益扶貧方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肯定。實施“農村家庭能人”培養計劃,全市有能人的農村家庭達40%。探索“生産合作、銷售合作、信用合作、消費合作”合作經營體系,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95家、農民合作社2302個、家庭農場1252個,帶動70%的農戶參與融合發展,帶動每人平均增收500多元。
整治環境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中共廣安市委 廣安市人民政府
聚焦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生産環境、社會環境治理,以環境整治引領鄉村振興
廣安市以人居環境整治引領鄉村振興,因地制宜建設特色集鎮50個,建設幸福美麗新村1071個、省級“四好村”160個,垃圾、污水全部達標處理,飲用水、衛生等達到城市居住標準,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2.1%,3個貧困縣在全省率先高標準摘帽。
聚焦人居環境治理。鄉村全域實施“潔凈水”“八大行動”,採取PPP模式解決污水治理資金難題,在區域集中的“四好”新村建地埋花園式污水處理廠站,在自然村建微動力、無動力污水生態處理設施,在規模養殖場和農戶配套建沼氣池。建成污水處理廠站160座、小型處理設施911個、沼氣池29萬口。村村配保潔員,鄉鄉建垃圾處理站,運用焚燒發電廠、醫廢處理中心、餐廚廢油回收企業等解決垃圾圍城圍村現象。新村全面推行無害化廁所,舊房全面實施廁所改造。
聚焦生態環境治理。啟動華鎣山區保護修復工程,治理石漠化、沉陷區96萬畝,華鎣山區保護修復項目納入國家第二批試點,獲首批中央獎補資金10億元;打捆300余億元建設500平方公里華鎣山旅遊文化景區,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落戶華鎣山。以武勝、岳池等為重點建成水庫343個、濕地公園6個、新增森林面積40萬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整體推進鄉村全域旅遊化景區化,建成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鎮16個、示範村30個。
聚焦生産環境治理。建成現代農業示範區83個、綠色基地210萬畝,創建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劃定農業用水總量紅線和利用系數率紅線,全面控制畜禽污染、地膜污染、秸稈焚燒。建成綠色防控208萬畝、農藥用量減50%以上,化肥用量減80%以上、綠色迴圈農業21萬畝。建成綠色農産品加工企業122家,建立綠色生産規程150余項。培育農産品品牌2300個、知名商標91個、著名商標17個、馳名商標4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14個,促進農産品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12%。
聚焦社會環境治理。推行誠信制度建設,開展道德講堂、志願服務,加強留守兒童、未成年人、孤寡老人道德教育。村有法律顧問、綜治調解中心,創建法治示範村150個。治理亂堆亂碼亂放。制定村規民約,設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加強事務調解、評議和服務。開展鄉風文明治理,創建文明鄉村1375個、文明院壩5326個、文明住戶10萬戶,良好鄉風家風民風加快構建。
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共眉山市委 眉山市人民政府
按“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8年居全省第四
眉山市按“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東坡味道”千億産業,東坡泡菜創造“六個全國第一”,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8年居全省第四。
建綠色基地。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率達90%。堅持品質優先,制定“東坡味道”産品生産、加工、包裝規範,建全程品質監管追溯體系,品質抽檢合格率達98.4%。堅持規模提質,建成泡菜、晚熟柑橘、平面竹編等全國最大特色産業基地3個、全省最大特色産業基地9個,中國泡菜城躋身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岷江現代農業園區獲評首批中國農業公園,全市現有國家級種養基地28個,省級種養基地136個。
創知名品牌。做響區域品牌,編制“東坡味道”重點推介目錄,助推全市13類特色農産品推廣行銷,2017年“東坡泡菜”區域品牌價值105億元。做優企業品牌,鼓勵全市農業加工企業爭創“三品一標”和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目前已擁有6個中國馳名商標、30項國家專利、17個有機食品、69個綠色食品等國字號招牌。做大會節品牌,高水準辦好中國國際泡菜食品博覽會、中國竹産業交易博覽會,深入開展“東坡味道”全球行活動,2017年“東坡味道”銷售收入超740億元。
搞現代加工。強化龍頭支撐,擁有泡菜企業64家,其中億元企業12家,創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3家;眉州東坡已成百億級餐飲集團、川菜行業領軍企業;引進泰國正大集團等知名企業,帶動100萬頭生豬種養結合和300萬隻蛋雞全産業鏈生産。實施創新驅動,建成全國第一個泡菜檢測中心、泡菜産業研究院,打造全省“泡菜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制定中國第一個泡菜行業標準。鼓勵上網觸電,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縣2個,2017年網上交易額突破80億元,保持全省前三。
促農民增收。土地生“金”,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佔比50%以上,丹棱縣2.8萬戶“不知火”種植戶中50%以上家庭年收入超10萬元。技能變“現”,青神竹編藝術職業學校培訓近萬名專業人才,在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東坡味道食品學院,首批“蘇小妹”進京從事家政服務,月均工資8000元—15000元。股權分“紅”,全域推廣“四步流轉、三方受益”流轉模式,大力培育農民股東,去年11月眉山好味道合作社社員分紅620萬元,每畝近300元,被《新聞聯播》報道。
“四好”創建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中共涼山州委 涼山州人民政府
以深入推進“四好”創建為抓手,在解決“看得見”的貧困同時,聚焦聚力解決“看不見”的貧困,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涼山州以深入推進“四好”創建為抓手,在解決“看得見”的貧困同時,聚焦聚力解決“看不見”的貧困,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全州累計267.9萬農村常住人口實現“安居夢”,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創建省級“四好村”157個,評選“四好家庭”48.8萬戶,群眾文明素質不斷提升,社會文明新風正在形成。
推動“單打獨鬥”向“合力攻堅”轉變。實施“築底強基·凝聚民心”工程,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63個,推行強村帶弱村、富村幫窮村。出臺《黨建工作服務保障脫貧攻堅考核辦法》,選派100名優秀幹部到深度貧困鄉鎮挂任扶貧專職副書記,對9000多名幫扶幹部、2500多名第一書記全程跟蹤考核。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示範帶動作用。
推動“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啟動開展為期3個月的走基層“暖冬行動”,7萬多名機關幹部進村入戶開展宣傳宣講3.4萬餘場,受教育群眾540萬人次。深入實施科技、文化、教育、衛生、計生、文明“六進彝家”行動,消除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深入開展“看變化、感黨恩”主題教育,引導群眾在看清家庭變化、收入變化、生活變化中明白“惠在哪”,懂得“惠從何來”,感恩奮進,通過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推動“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一戶一策”細化幫扶舉措,因地制宜發展“1+X”林業産業、“果薯蔬草藥”農牧産業,建成林業産業基地1965萬畝,開展“借羊還羊”“以購代捐”等精準扶貧模式,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開辦農民夜校3745所,組織群眾學漢語、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培訓群眾210萬人次。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去年培訓貧困戶適齡勞動力3萬餘人。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轉移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127.78萬人,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批。
推動“陳規陋習”向“現代文明”轉變。開辦“一村一幼”村級幼教點3059個、招收幼兒11.75萬人,“小手拉大手”養成現代文明生活習慣。深化“三建四改五洗”,大力整治農村“臟亂差”問題,在彝區開啟跨時代的“廁所革命”。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彝俗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2935個,持續整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
本報記者 李淼 整理
原標題:百花競放 探索鄉村振興實踐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