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兩位院士到底書寫了怎樣的傳奇?

來源:成都商報 時間:2018-01-09 09:26:44 編輯:張林 點擊:

  火炸藥專家王澤山院士

  “中國諾貝爾”

  60多年 只做一件事

  執著科研60餘年,他不搞科研就會“犯癮”;立志復興中國火炸藥,80多歲仍奮戰一線,一年一半時間在出差……他就是工程院院士王澤山。

  比炸藥發明者諾貝爾晚出生一個世紀的王澤山,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堪稱“中國的諾貝爾”。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的他“用科學研究科學”,走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國外水準的原創成果,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

  他

  讓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

  先後培養90余名博士研究生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澤山發明的“遠端、低過載、等模組”發射裝藥技術,使我國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發射過載、炮口動能等核心指標世界領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多年鑽研,他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通過實際驗證,我國火炮在應用該技術發明後,其射程能夠提高20%以上,彈道性能全面超過所有國家的同類火炮。

  這並非是王澤山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光倒回到1996年,他發明的“低溫感度發射裝藥與工藝技術”同樣摘此殊榮。時至今日,其材料工藝、彈道和長儲等性能仍全面優於國外技術。

  60多年堅持不懈,王澤山建立了“發射裝藥學”,還主持編寫高校火藥學系列教材10部410萬字,先後培養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

  

  “不做亡國奴 必須有強大國防”

  父親的話讓他從小就暗下決心

  為什麼選擇冷門的火炸藥專業,並且一幹就是一輩子?面對記者的疑問,這位82歲的老院士講起了小時候的刻骨經歷。

  1935年,王澤山出生於吉林。小時候父親經常悄悄提醒他,“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

  “不做亡國奴,就必須有強大國防。”父親的話讓王澤山從小就暗下決心。1954年的夏天,王澤山以第一志願報考了哈軍工,並成為班上唯一一名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

  “直到現在,王老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秘書廖昕説。

  採訪中,王澤山透露了和愛人的“約法兩章”。“我工作的時候,相互之間不打擾。遇到春節等長假,我們約定外出旅遊。到了地方,她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王院士逗笑了在場所有人。

  

  年逾八旬每次實驗親臨一線

  穿得普通被問“你是司機?”

  年逾八旬的王澤山每次實驗都要親臨一線,“火炸藥實驗比較危險,我做了幾十年,比年輕人有經驗,到現場也放心。”

  科研上如此“拼命”,生活上卻很“將就”。在王澤山的辦公室和家裏,儲存了不少方便食品,這經常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我對生活沒什麼要求,能吃到飯就很好了,忙起來不吃飯、不睡覺也沒問題。”王澤山説,小時候吃過苦,青年時愛運動,練就了一副好身體支援搞科研。

  周圍人都知道,王院士最怕“麻煩”。參加學術會議,他總是開完會就走,不參加會後聚餐;出差也不用秘書或其他人陪,基本都是一個人。一次他被邀請參加活動,由於穿得普通,又是一個人,現場工作人員攔住問他“你是司機?”。據新華社

  防疫英雄侯雲德院士

  26年前當“創客”

  與病毒 “鬥”了一輩子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對病毒“談虎色變”。

  侯雲德痛恨曾奪去長兄生命的傳染病,從小立志學醫,不讓“猛虎”傷人。

  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防疫英雄侯雲德,8日在人民大會堂站上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

  曾拿下仙臺病毒,還破格升博士

  侯雲德1929年生於常州,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仍成績優異。

  1958至1962年,他在蘇聯醫學科學院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一到所裏,侯雲德就遇上“大事”,動物房小白鼠大量死亡,專家束手無策。他決心找出“真兇”。侯雲德判斷“罪魁禍首”是仙臺病毒,實驗室採納他的建議後,恢復運轉。

  留蘇三年半,侯雲德發表了17篇學術論文。蘇聯高等教育部破例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他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侯老不懼挑戰。我國科學家上世紀30年代就選育出痘苗病毒天壇株,但基因背景仍未研究清楚。侯老十年磨一劍,完成了痘苗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分析。這是當時國內完成的最大基因組全序列。

  他

  地下室裏搞“雙創”

  滿抽屜論文變新藥

  26年前,侯雲德開風氣之先當“創客”——在地下室裏建起中試生産線,創立我國第一家基因工程藥物公司。“他打開抽屜,指著裏面的論文説,希望它們變成藥,讓中國百姓能用得上。”和侯先生一起創業的程永慶説。

  侯院士曾連任三屆“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率領團隊相繼研製出2個國家Ⅰ類新藥和6個國家Ⅱ類新藥。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國家Ⅰ類新藥——重組人干擾素α1b,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研發和産業化先河。

  干擾素是病毒“剋星”。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干擾素全部依賴進口,現在已大部分實現進口替代。

  他

  79歲時被任命為“技術總師”

  想對年輕人説:要學點哲學

  2008年,79歲的侯雲徳被任命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他領導全體專家組,頂層設計了我國降低“三病兩率”和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總體科技規劃。

  “三病兩率”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專項設立之初,我國傳染病發病人數和種類均居全球首位。在侯老等眾多專家、醫務人員多年努力下,我國建立起72小時內鑒定和篩查約300種已知病原體和篩查未知病原體的檢測技術體系,在突發疫情處置中“一錘定音”。

  跟病毒搏擊了一輩子,侯雲德從不懈怠。“如果讓我對年輕人説點什麼,就是要學點哲學。哲學是規律的規律,在更高層次指導科研。”據新華社

  原標題:這兩位院士 到底書寫了怎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