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十九大“新”觀察]“新時代”從哪來?

時間:2017-10-23 16:07:20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林

  新華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曹瀅 韓家慧)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向世界莊嚴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理論界多位研究者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新時代”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科學依據、有豐富內涵的理論創新重大成果。從多個維度探討解析“新時代”,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把握大勢。

  “新時代”從哪來?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極不平凡。

  五年來,“中國天眼”落成,“墨子號”成功發射,國産大型客機首飛,“復興號”高鐵飛馳,中國創造成果豐碩。

  五年來,中國平均每年有1300多萬人擺脫貧困,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貧困發生率降至4%以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五年來,共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黨員幹部及其他中管幹部440人,追回外逃人員3453名,“百名紅通人員”48人落網,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

  ……

  回想這五年,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深深感慨:“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天天都有大新聞,天天都在發生變化,好像始終沒有閒下來過。身處歷史性變革中,我們要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就。”

  繼往不平凡,開啟新時代。新時代從哪來?中國國際經濟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過去五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換擋升級,進入經濟新常態。也是這五年,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五年來的經濟成就,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實現經濟從高速度增長邁向高品質增長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君如説:“新時代,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取得重大成就基礎上得來的,是從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進程中做出的科學判斷。”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寫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中,寫在中國共産黨96年奮鬥歷程上。

  方位決定道路,道路決定使命。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韓慶祥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整個報告的總定位。十九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軍事、外交、國防、黨建等方面談基本方略,都立足於這個新的歷史方位。

  “新時代”有何內涵?

  習近平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這個重大政治判斷,是一項關係全局的戰略考量,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推進和落實各項工作。

  辛鳴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近40年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有新理論、新思維、新戰略、新部署、新任務。

  李君如説,決勝全面建立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兩件事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新任務。“新時代”不是一句空洞口號,而是中國共産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指引下確定的行動綱領。

  陳文玲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實現了一個長週期的經濟體制轉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且仍在進一步加快完善。新時代要超越單一的市場體系,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國際標準、國際準則,具有世界意義。

  報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國防大學教授顏曉峰認為,富國強軍緊密聯繫在一起,軍隊現代化分兩個階段兩步走的目標同國家現代化進程是一致的。

  中國夢與世界夢是相通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須隆表示,報告從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和生態著力,提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為中國未來的外交指明瞭方向。

  “報告在外交部分和新型國際關係裏面強調維護公平正義,同時強調中國的發展不威脅任何人,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是一種莊嚴的承諾,也賦予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的內涵。”陳須隆説。

  “新時代”科學依據是什麼?

  十九大報告在提出“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時,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李君如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判斷,是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李君如説,按照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和中國共産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我們歷來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判斷社會階段的變動新特點。主要矛盾變化關係全局,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韓慶祥表示,談社會主要矛盾主要是從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係來講的。中國站在“強起來”的新起點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過去的物質需求外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更加強調品質。需求方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主要矛盾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

  理論要隨著時代發展往前走,要和實踐結合。辛鳴説,中國社會經歷了近40年的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要出現轉型,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即“中國經濟新常態”。我們要更加注重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陳文玲表示,中國過去五年的成就是在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實現的騰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産品的精細程度、品牌價值、工業設計能力等,滿足人民群眾滿足。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共用經濟、新經濟新業態激發了人民群眾對消費便利性的需求,對資源共用性需求。隨著這些需求的滿足,還會不斷派生出新的需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永遠是我們的動力,使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永不止步。”陳文玲説。

  “新時代”如何辯證看?

  受訪專家均指出,厘清“新時代”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係非常重要。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階段性的變化,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結束。”李君如説。“變”與“不變”,需要把握好辯證的關係。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新時代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

  陳須隆説,有兩股強大的力量在影響世界的走向,一股力量給世界帶來大裂變,另外一股力量給世界帶來大聚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它的政策走向和政策選擇格外重要。“我們旗幟鮮明表態要推動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打開國門搞建設,這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非常大的確定性。”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