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5點,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第三場新聞發佈會,發佈了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烈度圖。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院李志強、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均岐解讀了烈度圖並回答記者提問。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組織了全國地震系統19個單位215名隊員,在震後陸續進入災區展開工作,開展了地震流動監測、震情趨勢判定、烈度評定、科學考察等現場應急工作,對四川、甘肅兩省的4個州(市)8個縣共315個調查點展開了實地調查,並結合震中定位、近場強震記錄、震源機制、余震空間分佈、強震動觀測記錄分析、遙感航空影像震害解譯等工作,確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佈。
地震烈度分佈
此次地震的最大烈度為九度,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六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8295平方千米,共造成四川省、甘肅省8個縣受災,包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松潘縣,綿陽市平武縣;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迭部縣。
九度區涉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面積139平方千米。
八度區涉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大錄鄉、黑河鄉、陵江鄉、馬家鄉,面積778平方千米。
七度區涉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若爾蓋縣、松潘縣,綿陽市平武縣,面積3372平方千米。
六度區涉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松潘縣,綿陽市平武縣;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迭部縣,面積14006平方千米。
震害基本特點
根據大量現場調查數據、儀器觀測,以及對本地區歷次地震震害相關研究的歸納,本次地震災害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此次地震震級大,達到了7.0級;震源偏深,有20千米;地震影響範圍除四川外,還包括甘肅部分地區。但重災區除景區人口集中外,其他區域村寨稀疏,總體人口密度較低,加之當地防震減災能力近年來不斷提升,因而本次地震人員傷亡和建築物損毀程度都遠低於青海玉樹7.1級、四川蘆山7.0級、雲南魯甸6.5級地震。
二是九寨溝縣及附近區域設防烈度為八度,震區房屋建築抗震設防水準較高,抗震性能總體較好,特別是經過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後的新建建築達到了抗震設防要求,經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驗。四川省地震、住建等有關部門近年來加強了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和指導,從建築設計、工匠培訓、宣傳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紮實工作,在這次地震中充分顯現了成效。景區及城鎮建築物多采用了框架結構,鄉村傳統民居多采用穿鬥木結構,抗震性能較強,房屋倒塌和嚴重損毀的比例很低,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
三是本次地震對九寨溝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旅遊景觀和旅遊基礎設施造成較嚴重破壞,對當地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當地政府正在科學審慎地制定自然遺産保護和恢復重建方案。
四是震區屬於高山峽谷區,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較為嚴重,導致人員傷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斷,增加了救援和人員轉移安置難度。
相關連結:
關於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圖與烈度評定
所謂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遭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包括建築物破壞、自然景觀變化等。我國烈度分為12個等級,等級越高破壞越重。其中六度及以上建築物將有破壞現象。一般而言,離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離震中越遠,烈度值會越小。
地震烈度圖,反映的是一次地震造成的地面影響範圍及影響程度。
地震烈度調查與評定是地震事件應對與處置工作的基礎和依據。一是為抗震救災工作部署提供依據;二是為地震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奠定基礎;三是為災區恢復重建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記者 付真卿 熊筱偉 徐中成 攝影 華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