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流動的長三角”書寫高品質發展答卷
春意已濃,長三角地區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鐵路春遊運輸高峰。2025年的春遊運輸自3月14日啟動以來,預計32天內將發送旅客860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達268.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6.3%。這一數據背後,不僅折射出長三角地區旺盛的旅遊需求,更揭示了鐵路網路與文旅産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
從“踏青掃墓”到“快旅慢遊”:客流結構變遷驅動鐵路服務升級
過去,長三角春遊客流以“踏青+掃墓”為主,但近年來逐漸轉向“以遊為主、掃墓為輔”,疊加體育賽事、演唱會、紅色旅遊等新興需求,形成多元化出行格局。例如,2025年首趟賞花專列G7006次從上海出發,滿載遊客前往無錫黿頭渚、蘇州周莊等地,通過“三天兩晚”的行程設計,將櫻花林、古鎮水鄉、吳文化體驗串聯成線,成為“高鐵+在地旅遊”的典範。此外,銀發旅遊列車的常態化開行,精準契合老年群體需求。
鐵路部門通過動態調整運力,新增29對旅客列車(含28對高鐵),並對京滬、滬昆、杭昌等重點線路採取動車組重聯、長編組運作等措施,有效應對週末及清明假期的客流高峰。例如,江蘇鐵路增開14對臨客,包括南京至揚州的夜間高鐵,服務時間延長至23時後,滿足“微度假”遊客的彈性需求。
高鐵新線賦能:3小時交通圈重塑旅遊版圖
長三角高鐵網路的完善,尤其是池黃、杭溫、滬蘇湖等新線的開通,將皖南、蘇北、浙中等傳統非熱門地區納入“3小時旅遊圈”,推動春遊目的地從滬寧杭、黃山等傳統城市向縱深拓展。例如,無錫惠山古鎮、湖州南潯、宣城潛山等新興打卡地,因高鐵直達而客流激增;江西婺源、福建廈門等跨省目的地也因高鐵便利性成為長三角遊客的熱門選擇。
這一變化不僅緩解了傳統景區的承載壓力,更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以江蘇為例,揚州憑藉5對新增列車(包括上海虹橋至揚州的G9246次)成為“煙花三月”的流量中心,帶動當地餐飲、住宿産業鏈升級;而蘇北的鹽城、連雲港等地依託高鐵接入,將生態濕地、海濱資源轉化為文旅競爭力。
以“流動的長三角”書寫高品質發展答卷
長三角鐵路春遊運輸的繁榮,既是基礎設施硬實力的體現,也是服務軟實力的彰顯。未來,隨著“軌道上的長三角”進一步織密,鐵路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更多創新業態——從智慧旅遊專列的定制化服務,到“高鐵+文旅IP”的跨界聯動,乃至區域旅遊經濟的全域化升級。唯有持續以乘客需求為中心,方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讓每一趟春遊列車都成為高品質發展的生動注腳。
(來源:中國網 作者:李逸凡 寧文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