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鋼鐵駝隊馳騁亞歐,書寫經濟發展新篇章
在亞歐大陸的廣袤版圖上,一列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猶如新時代的“鋼鐵駝隊”,以轟鳴的節奏串聯起東西方的經濟脈搏。自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啟程至今,這條橫跨亞歐的鐵路大動脈已累計開行超10萬列,運送貨物超1100萬標箱。它不僅重塑了國際物流格局,更成為中國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深化全球合作的重要引擎。
驅動經濟引擎,從貿易通道到産業鏈紐帶。從最初的電子産品、小商品,到如今的汽車配件、機械裝備、新能源産品,中歐班列搭載的貨物品類已擴展至5萬餘種,綜合重箱率穩定高位。這一轉變不僅保障了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更推動了中國“新三樣”等高端製造業的出口升級。其中,長三角地區的實踐尤為亮眼。2025年僅前兩個月,該區域開行中歐(中亞)班列352列,其中中亞方向同比增長15.6%,汽車零部件、日化用品等貨物通過鐵路網路直達歐亞36國。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憑藉中歐班列構建了覆蓋歐洲25國的“朋友圈”,2024年開行班列超1300列,帶動當地外向型經濟年均增長超30%。
振興區域發展,內陸城市的“口岸化”躍遷。中歐班列將內陸城市推向了對外開放的前沿。以重慶、西安、鄭州等樞紐城市為例,班列的開通帶動了産業聚集與樞紐經濟的爆髮式增長。重慶依託中歐班列,吸引了30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拉動了外貿進出口貨值超4000億元;西安通過集結中心建設,打造“一帶一路”臨港産業園、智慧製造産業園、醫工科技創新産業園等特色園區,成為全國首個累計班列開行量超過25000列的城市,約佔全國開行總量的1/4。這些城市從“地理內陸”蛻變為“開放高地”,實現“陸海絲綢之路”無縫銜接,成為了外向型經濟的新支點,印證了鐵路運輸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力。
攜手國際合作,共建共用的“一帶一路”實踐。中歐班列的成功,離不開與沿線國家的協同創新。“鐵路快通”的模式讓海關、鐵路、企業數據互通,壓縮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面對俄羅斯口岸的臨時查扣問題,中俄通過成熟的外交協調機制迅速化解,確保班列暢通。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班列與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形成聯動,構建起多元化的國際物流網路,成為沿線國家共用發展紅利的“黃金通道”。
中歐班列不僅是鐵軌上的物流奇跡,更是中國智慧與全球合作的結晶。它用鋼鐵之軀架起了經濟互通的橋梁,用創新實踐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這支“鋼鐵駝隊”以穩健的步伐證明,開放與合作,仍是推動世界繁榮的最強動力。
(來源:中國網 作者:畢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