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億人次彰顯中國發展活力與民生溫度
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強勢突破7.26億人次,同比去年增長4.7%,創造了歷史新紀錄。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僅是中國鐵路網路綜合實力的有力證明,更生動展現出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與民生福祉顯著提升的美好景象。在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的時代背景下,鐵路運輸憑藉高效的組織能力,為區域協同發展與城鄉融合注入了強大動力。
流動中國,鐵路鋪就幸福出行之路。7.26億人次這一數字,彰顯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勢頭,也凸顯出鐵路作為國家戰略基礎設施的 “壓艙石” 作用。面對跨區域人員流動規模創紀錄的挑戰,以及學生流、務工流、探親流、旅遊流 “四流疊加” 的複雜局面,鐵路部門科學調配新增線路運力,靈活動態優化列車開行方案,成功保障了旅客的順利出行。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粵港澳大灣區,從東北老工業基地到西部陸海新通道,鐵路網路就像流動的 “血脈”,將人員、物資、資訊緊密相連,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增添了強大動能。這一優異成績的背後,是中國鐵路多年來厚積薄發的 “硬實力”: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最先進的智慧調度系統、最密集的城際交通圈,共同繪就了人民群眾美好出行的幸福畫面。
流動中國,鐵路創新打造 “數字奇跡”。鐵路春運能夠實現 “平安有序”,既依賴運力擴容的 “硬體支撐”,更離不開服務升級的 “軟體賦能”。今年春運,鐵路服務處處體現 “以人為本” 的精細化理念:12306系統上線購票訂單自動提交、學生務工人員預約專區等功能,運用演算法解決 “一票難求” 的難題;全國120個車站實現便捷換乘,32個樞紐站點實現 “地鐵免安檢” 無縫對接,89個車站提供網際網路訂餐服務,“靜音車廂” 覆蓋近百列動車組……這些看似微小的創新舉措,卻是 “人民鐵路為人民” 宗旨的生動體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鐵飛速發展的今天,81對公益性 “慢火車” 依然穿梭在武陵山區、大涼山腹地,以最低1元的票價,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希望。這種 “快慢結合” 的服務模式,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
流動中國,鐵路聯通世界共促發展。中國鐵路的春運成績,不僅體現在國內,更延伸到共建 “一帶一路” 的廣闊舞臺上。廣深港高鐵跨境客流突破500萬人次,中老鐵路跨境旅客同比增長57.9%,中蒙、中俄國際列車持續穩定運作,這些數據描繪出 “鋼鐵絲路” 促進民心相通的時代新貌。當復興號與寮國 “瀾滄號” 動車組在熱帶雨林中交匯,當二連浩特口岸的中歐班列鳴笛啟程,中國鐵路已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橋梁。這種 “流動的中國力量”,不僅為國內國際雙迴圈提供了物理連接,更通過基礎設施的 “硬聯通” 和規則標準的 “軟聯通”,向世界傳遞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鐵路春運的出色表現,既展現了民生關懷與制度優勢,也是國家戰略的深入實踐。從智慧服務到跨境合作,鐵路以創新驅動和普惠服務,連接城鄉,溝通內外。未來,隨著高鐵網路不斷延伸和 “一帶一路” 建設持續推進,中國鐵路將加快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步伐,以 “硬聯通” 築牢發展基礎,以 “軟服務” 提升民生福祉,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繼續書寫 “流動中國” 的輝煌篇章。
(來源:中國網 作者:劉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