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雷鋒精神”的燈塔照亮新時代征途
2025年3月5日是全國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也是第26個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62年來,雷鋒早已不再是一個名字,他已成為一種精神、一座豐碑,深深印刻在中國人民心中,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奉獻社會、成長成才。現如今,從“復興號”智慧動車組上的“雲助老”服務,到川藏鐵路建設工地的黨員突擊隊;從12306平臺的“無障礙出行”專區,到中歐班列沿線的跨國志願服務。全體鐵路人在覆蓋5.2萬公里鐵路線的文明實踐中,不僅延續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更在智慧時代重構了雷鋒精神的價值坐標。讓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賦予新時代雷鋒故事新的深遠內涵。
傳承紅色基因,鋼軌上的精神火炬永不熄滅。在湘贛邊界的醴茶鐵路線上,“小慢車”7266次列車已延續48年“為人民服務”的承諾。2025年春運期間,這趟列車升級為“雷鋒文化車廂”,乘務員身兼農技輔導員、土産代銷員、民情收集員三重角色。與之形成呼應的是,全路138個“雷鋒服務站”實現智慧升級,通過大數據分析旅客需求,精準提供方言服務、醫療急救、母嬰關懷等23項特色服務。這種將傳統精神內核與現代服務理念相融合的創新,讓“螺絲釘精神”在智慧時代煥發新生。
科技向善,數字時代的溫情代碼。當5G信號覆蓋青藏高原時,那曲站的“天路雷鋒班組”用AR眼鏡為藏族旅客提供藏漢雙語導乘服務。鄭州局研發的“雷鋒號”智慧調度系統,通過AI演算法為老弱病殘孕旅客自動規劃最優出行方案,累計服務超120萬人次。更具突破性的是,鐵路12306平臺開設“學雷鋒公益專區”,匯聚2.3萬家企業的愛心資源,形成“出行需求—志願服務—資源匹配”的數字化閉環。這些創新實踐證明,技術可以充滿溫度,演算法能夠承載善意。
大動脈擔當,駛向共同富裕的文明快車。在雲貴交界的威舍站,“雷鋒扶貧專列”已開行16年,2025年升級為“鄉村振興號”,車廂變身“移動技能課堂”,邀請128名農業專家隨車授課。與之形成呼應的是,國鐵集團發起“千站萬企助農行動”,通過95306貨運平臺為脫貧地區對接3.6萬家採購商,帶動農産品銷售超85億元。更具深遠意義的是,中歐班列“雷鋒號”國際志願服務隊在沿線國家開展醫療援助、文化交流,讓雷鋒精神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這些實踐印證,新時代學雷鋒既要做好“鐵軌上的服務”,更要成為“發展引擎的潤滑劑”。
六十載歲月流轉,雷鋒精神在萬里鐵道線上完成從“綠皮車情懷”到“智慧雲服務”的華麗嬗變。當鐵路職工用數字技術解民憂,用國際視野傳大愛,用戰略思維助發展時,他們正在回答著“新時代怎樣學雷鋒”這個根本命題。這恰如賓士的復興號,既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指向未來的遼闊,在永不停歇的鋼軌上,續寫著永恒的精神史詩。
(來源:中國網 作者: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