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鋼鐵駝隊”跑出互利共贏“加速度”
兩千年前,駝鈴聲聲;兩千年後,汽笛轟鳴。千百年來,一列列馳而不息的“駝隊”,承載著時代使命與共贏夢想,橫貫亞歐大陸;如今,以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0多個城市的恢宏網路,成為全球化時代國際合作的典範,更是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戰略紐帶。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中歐班列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全球經濟復蘇與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從“零的突破”到“量質齊升”,中歐班列為中國外貿注入新動能。中歐班列是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的縮影,以其高效、快捷、安全等特點,為亞歐之間的貨物運輸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鐵路在亞歐大陸橋運輸史上,首創全程衛星定位監控貨物安全、沿途海關不重復查驗、多國鐵路合資搭建服務平臺、跨洲際使用國際鐵路聯運統一運單等七大機制,為國際物流規則革新提供了中國方案;中歐班列貨物品類從最初的電子産品、小商品擴展至53大類5萬餘種,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高端機械等高附加值産品佔比超40%,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高效通道。中歐班列基礎設施“硬聯通”成果豐碩,“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格局取得顯著效果;運輸規則實現“軟聯通”,目前回程、去程比例超過84%,實現每週“去七回六”,雙向開行基本均衡。中歐班列以“量”的積累催生“質”的飛躍,成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壓艙石”。
從“單一動脈”到“立體網路”,中歐班列重塑亞歐大陸經濟地理版圖。在國內,重慶依託班列從“內陸腹地”躍升為“開放前沿”,贛州國際陸港“帶貨”能力顯著增強,烏蘭察布借力22條班列線路,實現物流、貿易、産業“三落地”。在國外,班列網路從“單線延伸”升級為“多向輻射”:向西,通過跨裏海通道、波羅的海聯運,連接英國、義大利等黑海沿岸國家;向東,經中老鐵路、海鐵聯運貫通東南亞;向南,開闢中吉烏、中尼等新走廊,構建“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全球物流體系。中歐班列成為一條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橋梁,為雙方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無限的發展機遇。
從“運輸工具”到“生態平臺”,中歐班列成為創新驅動的先行示範。在運輸端,從最初的幾條線路到如今覆蓋亞歐大陸的龐大網路,北斗定位、5G、電子施封鎖等技術保障全程安全;95306數字口岸系統實現“一單制”通關,效率提升30%。在服務端,全程時刻表班列以“客車化”運營控制時效誤差,吸引高附加值貨源;定制化班列、冷鏈專列、跨境電商專列等多元産品,滿足了差異化需求。成渝兩地打破行政壁壘,共建品牌、共用線路,開行量佔全國三成;義烏從“小商品集散地”升級為“全球貿易樞紐”,返程貨物從食品擴展至汽車配件等高技術産品。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的運用,實現了智慧化管理和運營,提高了物流服務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此外,“平臺化”思維讓中歐班列從運輸通道進化為産業聚合器,推動沿線城市從“過路經濟”轉向“落地經濟”。
從“互利共贏”到“命運與共”,中歐班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中歐班列的蓬勃發展,不僅為亞歐大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更為雙方深化合作、共創未來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雙迴圈”樞紐的加快推進,跨裏海、中吉烏等通道建設必將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實現高效銜接;運輸單證電子化、物權化,“班列+金融”“班列+園區”等增值服務探索創新,以及共建海外倉、聯合運營中心,必將深化國際合作,進一步實現産業鏈供應鏈的深度嵌入。當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向歐洲,當波蘭蘋果走進中國家庭,當德國精密機床助力中國智造,中歐班列已然超越經濟範疇,成為文明互鑒、共用發展的象徵。
10萬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鋼鐵駝隊”馳騁萬里,見證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交融,書寫新時代的“絲路”故事。在這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路上,中歐班列馳而不息,引領亞歐大陸走向更加緊密、更加繁榮的合作共贏新時代。
(來源:中國網 文:李紅紅 吳穎 圖:紀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