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春運裏的“中國活力”滿滿
1月14日,2025年春運開始。春運期間鐵路客運量有望突破5.1億人次。 又是一年春運時。多條鐵路新線開通運營並首秀春運,為旅客出行提供更精細、更貼心的服務,一列列飛馳的動車讓朝發夕至成為現實,家與遠方的時空距離被一次次拉近。從硬體改造到軟體升級,從速度提高到服務優化,新興的旅遊流、休閒流,與傳統的返鄉流、務工流相疊加,匯聚成澎湃的春運潮流,從而帶動農業、交通、物流等産業發展,釋放出流動中國的強大活力。
人口大量流動的春運,也是拉動內需的一個契機。經過多年建設,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邁上新臺階,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6.2萬公里,其中高鐵4.8萬公里,一張日益成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已然鋪就。返鄉的人們,不僅帶來了團聚,更帶動了消費。不間斷的物流寄遞服務,讓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出來,讓“人還未出發,年貨已到家”成為現實。
鐵路部門近年來持續在民生普惠方面進行努力。2007年4月,我國在動車組逐步推行磁介質火車票“小藍票”。2009年初,高鐵、動車車票率先實施實名制,鐵路第一代自助售票機應運而生。2011年6月12日,鐵路12306網站正式啟用,標誌著中國鐵路進入電子商務時代。2024年11月1日,全面數字化電子發票的推廣使用。隨著12306網站的啟用,自助售票機有了取票功能。小小車票的變化映射出中國鐵路的時代巨變,新質生産力、首發經濟等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並讓人們在獲得感和幸福感中體會到高鐵建設和科技創新帶來的經濟紅利。
科技改變生活並讓生活越來越美好。每秒出票300至500張,高峰期達1000張左右,用戶從提交需求到出票只需要2.8秒。12306購票系統的強大功能改變的不是生活,改變的是人們對鐵路建設的新認知。墨守成規不會有所創新,只有不斷超越才能不斷強壯,比如售票從“人人對話”發展到“人機對話”,如今變成了“機機對話”,這些巨大變化是鐵路服務發展的生動縮影。科技創新再次刷新人們的認知,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實現網際網路訂餐、電子發票開具、候補買票、酒店預訂、接送站預約、目的地景點推介等功能。無微不至的“走心”服務使鐵路成為民眾出行的首選。
春運裏的中國,是一個澎湃著無限活力的中國。每年春運都牽動著人心,也承載著許多鄉愁與記憶,春運將成為流動中國的溫暖象徵。春天來了,飛馳的動車正朝著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創新前行,駛向詩和遠方。
(來源:中國網 作者:安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