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鞏固“雙減”成效,衢江區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以五育並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做好德育工作,立德鑄魂育新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衢江區把德育擺在突出位置,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有根有魂的時代新人。衢江加強“清廉學校”建設,深化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提升學校德育工作水準;衢江教育整合地方紅色資源,以“一校一品牌”為抓手,深挖和傳承紅色基因,組織開展紅色教育活動,讓紅色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底色。衢江區實驗小學充分挖掘“衢州六烈士”之一,知名校友林維雁的英雄事跡,創建了以“紅雁精神 薪火相傳”為主題的黨建品牌,開發紅色課程——《紅雁之歌》,開展一系列紅色教育,賡續紅色根脈。
二、做好智育工作,啟智潤心育新人
智育開發智力。衢江區緊緊圍繞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著力創新舉措,全力推進衢江教育提質增效,加強教育數字化,把握智慧教育的發展機遇,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為深化教育數字化改革,促進資訊技術在學校管理與教學中的應用。截至2023年底,全區共計30所學校獲評智慧校園,佔比78.9%。衢江區實驗小學榮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試點學校”,衢州理工學校榮獲“省級資訊化標桿學校”,衢江區實驗中學入選浙江省首批智慧校園優秀案例。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啟髮式、互動式、探究式課堂革命,落實“雙減”政策,減輕作業負擔,讓學生在學校在課堂上學得活一點。堅持把教師隊伍作為辦好教育的第一資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著力強化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品質。
三、做好體育工作,強心健體促成長
衢江區中小學結合“雙減”政策,積極探索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鍊,強化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功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衢江區東港小學校長、書記方文軍作為衢州市首批“兒童友好”學校校長,提出“抓體育就是抓品質、強體育就是強學校”的辦學理念,從原來的“品質強校、科研強校、特色強校”為主流,轉變為“以體強校、以體強人”。創辦了東港小學獨特的鳳健體育文化,打造鳳健走廊、開設鳳健大課間、小課間和鳳健新課程,以體育為抓手,推進五育高品質融合,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品質。同時衢江區東港小學體操器械設計,豐富多彩的體操課堂、體操大課間以及“人人會側手翻、人人會手倒立”的體操技能測評,為衢州強化體操教育提供了樣板。
四、謀好美育之美,以美啟真育新人
美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衢江區不斷推進學校美育提升行動,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及地方藝術特色等課程,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弘揚美育精神,引導學生在美育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藝術網際網路學校是我區在平衡區域教育資源、助力教育共同富裕上的一次探索。也實現了城鄉學生同步上音樂課、美術課,打破學校教育的時空邊界,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2023年區教共體5所優質師資學校分別與15所資源薄弱的學校進行藝術網際網路結對幫扶,線上送教200余節,線下送教30余節,在平臺上共有藝術作品展班級數達84個,學生作品500余個,有力地推動了“五育”並舉,教育共富。 以“城鄉聯動,美育共富”為宗旨,以各校“美育工作坊”為抓手,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自然文化、革命文化等優秀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藝術與人文素養。2023年舉行衢江區中小學生“獨唱、獨奏、獨舞”比賽、衢江區第十五屆中小學生藝術節活動、衢江區中小學師生“經典誦寫講”大賽、衢江區“婺劇進校園”培訓及展演等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藝術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教師榮獲“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全國一等獎一人,浙江省一等獎兩人,錦繡中學的婺劇節目《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榮獲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表演類節目一等獎,五名學生獲得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美術作品類一等獎。
五、做好勞動教育,出力流汗育新人
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準。衢江區大力加強勞動教育,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在校內活動中嵌入勞動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強化勞動教育、在社會實踐中拓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認識、增強勞動價值認同。深入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發佈《衢江區中小學勞動教育清單》,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國家課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週不少於1課時,各學校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安排必要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衢江教育人將繼續錨定“優學衢江”目標定位,“五育”並舉,步履堅定,持續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傅正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