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的深度推進,學生的課餘時間變多了,孩子的親情需求更強烈了,它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學校的現實困境,尤其是留守兒童和住校生的龐大基數,讓家校共育面臨著第一道難關——溝通工具媒介的困難。基於孩子的心理需求,直面學校生源和資源實際,龍遊縣沐塵畬族小學開啟了具有小規模寄宿學校特色的家校溝通發展瓶頸的“破冰”之旅。
一、智慧電話,迭代升級
1.在和縣電教中心聯繫後,電教中心安排了第一個設備——魔點 D3。設備在學校進行試運作階段,解決了家長與孩子間的通話問題,還能實現視頻互動,拉近彼此間距離,不足之處是這個設備在連線使用時,會出現延時情況,這樣就會影響使用效果。
2.視頻電話 2.0——魔點 TQ1為保證視頻通話的品質,學校和縣電教中心溝通後,重新尋找新的設備,由此引進了魔點 TQ1親情通話系統。魔點 TQ1親情通話機以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為載體,利用 AI、網際網路和智慧化服務打造智慧校園,無縫對接釘釘,實現家校資訊實時互通、學生家長及時溝通。學生在班牌中點擊刷臉後進入視頻通話界面,選中家長後可以進行視頻通話,家長可以在手機端或電腦端通過釘釘進行視頻通話。家長通過釘釘給學生發送留言或語音。學生在班牌中點擊刷臉後進入親情留言界面,學生可以查看家長的留言或語音,也可以在班牌上給家長髮送留言或語音。魔點TQ1安全、便捷,家長和孩子通話十分順暢。
3.視頻電話 3.0——耳機式魔點 TQ1可以看到魔點 TQ1的電話是手持式的電話筒類型,學校考慮到學生通話時能有更加舒適的狀態,將電話筒換成頭戴耳機形式,最終有了耳機式的魔點 TQ1。這個耳機式版本佩戴舒適,並且隔音效果比較好,保證通話環境不互相干擾。
二、氛圍營造,暖心升級
1.獨立空間,暢所欲言,在浙江省僑界婦女委員會的捐助下,沐塵畬族小學對兩間空寢室進行改裝,改成面積約 30平方米的“教室”。學生在室內可以和家長進行視頻通話,但是多位學生在同一空間同時通話難免會有互相影響。學校又對每個“親情電話”進行外包圍,形成一個個獨立的“電話亭”。學生單獨在電話亭內和父母視頻通話的這一做法既讓學生在裏面與家長進行暢所欲言的通話,又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架起了家長和孩子高效溝通的橋梁。圖 4:親情空間安裝獨立空間
2.貼心服務,親情空間,在學校的貼心添置下,親情空間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同學們。推開門,簡潔的設計讓人耳目一新,暖黃的燈光陪伴著視頻通話的同學們。等候的同學也不會無所事事,他們或捧一本課外書,或倚在柔軟的抱枕上,或靠在舒適的沙發上。深藍色別有一番沉穩氣質,搭配原木色的椅子,親情空間儼然成為了溫暖的港灣。此空間確保了家長與孩子在相對私密與蚊香的環境下實現情感傳遞與親情感化。
三、溫暖熱線,井然有序
1.約定時間,保接通率,親情空間開放之初,孩子們興趣盎然,每到午休和放學後就盼望親子通話的佔 82%。然而,由於家長受限于工作時間,孩子們的首次撥通率僅達 25%。這使得期待情緒變得焦慮,頻繁嘗試,久久不願離開,這就直接影響了其他同學的使用,小時內撥打率僅佔50%。到最後實在打不通,走出電話亭的情緒都是低落的。為此,班主任通過雙向溝通,提出親情空間實施“預約制”。家長根據學校的總體安排,每週可申請三個以上的“親情時間”。隨後,學校在徵得學生的意願後,制定出“親情時間輪流表”與操作守則,以保證電話接通率。
2.分批安排,惠及全員,除住校的留守兒童外,學校還有非住校的留守兒童以及其他通校生。因作為情感的紐帶,如何將更多的孩子和家長聯結在一起呢?為了滿足所有的學生都有打電話的機會,對住校生和通校生進行分批安排。通校生的“親情時間”為每天午休時間,住校生在每天放學後的時間去打電話,這樣就能讓視頻電話惠及所有同學。
四、用心聆聽,不負眾托
親情空間已經使用快一學期了,如果説遇見是故事的開始,那麼攜手就是溫暖的篇章。為了更好地發揮這個空間的作用,傾聽最真實的心聲,學校在期末階段面對全體家長進行了一次滿意度問卷調查,在收到一系列好評的同時,也收集到了一些建議,學校有針對性的進行微調整。
1.錯峰使用,讓家長安心,現階段學生安排通話的主要時間是住校生放學後,有家長提出,這個時間段正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電話。考慮到家長能有較長的午飯以及午休時間,通話比較方便,學校決定優化時間,實行“錯峰通話”,將住校生使用時間改為午飯後,並以此重新調整了“親情時間輪流表”,並逐一加以確認。
2.完善制度,讓家長暖心,從使用情況登記表中,可以看出學生使用次數差距懸殊:一學期內,多的學生每週要打 2-3次電話,過於依戀父母,頻率高到甚至讓家長有些苦惱。而個別學生反應平平,竟然一次都沒有使用過。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集思廣益,全體老師共同商討完善親情空間使用制度——對學生打電話的次數控制在每週 1-2次,如果次數要增加,就要向班主任主動申請。針對那些不願與家長交流的學生,可以創建名為“小鳳凰”的互助小組,匯集善於溝通的同學一同傾聽其他親子溝通的案例。這種創新方法打破了傳統的“1對 1”親子交流,讓溝通變得輕鬆自然的同時,疊加同地父母、同校子女的優勢,開闢“N對 N”的親子空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溝通氛圍。此外,如因學習、身體等特殊原因可能造成“違約”的,可由老師或同伴代為“上線”,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共同參與溝通。通過電話溝通搭建起的橋梁,家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出色表現,也有機會認識各位任課老師的風采。這樣的舉措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學生、學校之間的聯繫,還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從而取得更出色的表現。家校互助,與愛同行,協力讓親子溝通其樂融融。
一年余的實踐與改進探索,“親情空間”逐漸成為畬鄉寄宿制小規模學校孩子課餘時間的快樂打卡點,和父母線上幸福“約會”的綠色通道,是孩子心中的“12333親情熱線”,同時開闢了精神共富背景下的家校溝通新路徑。學校創親情空間特色項目的溫暖舉動,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並多次被人民網、學習強國、教學之江、龍遊傳媒等媒體宣傳報道,為正在不斷擦亮“優學”品牌的龍遊教育傳遞新的能量。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這一育人目標。學生在學習成長中只有家校共同合作,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最好的提升。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彌補留守兒童家庭中傳統家校溝通過程中的不足和缺憾,打通家校共育的渠道,才更有效地推進“雙減”工作落實,形成一張具有時代特色的家校共育一站式慧溝通“親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