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當“雙減”邂逅非遺

時間:2024-04-24 11:35:15 | 來源:中國網衢州 | 責任編輯:曹洋

首頁>三衢縱覽>

“雙減”政策落地後,江山市中小學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甄選出一批適合本校的非遺項目,如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劇”、衢州市級非遺項目江山腔、剪紙、江山米糕製作技藝等一批學生喜聞樂見、適合進校園的非遺項目,形成課後服務的非遺課程群,納入常態化、系統化課程管理,激活傳統文化傳承鏈條,並將非遺項目與德育、美育、清廉教育等精心融合,不斷提升拓展課程服務品質,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廿八都木偶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傳統戲劇文化的一部分。廿八都木偶戲傳承人金宗懷受邀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木偶戲的神奇魅力。

臺上,木偶著華服、施油彩,蓮步款款,唱腔宛宛。傳承人金老師針對孩子們的興趣,用孩子們喜愛的語言、情節,表演了《金梅上香》經典故事,劇情生動有趣。台下,孩子們興奮不已、掌聲不斷,“提線木偶的線為什麼不會纏在一起?”“木偶為什麼不能自己動?”“木偶的聲音是從哪傳來的?”……金老師細緻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手把手教孩子們操控提線木偶的“魔法”。

江山市石門小學以“傳承國學經典培育現代公民”為辦學理念,積極引進婺劇項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載體,充分做好“融”字文章,讓婺劇“融入校園、融合課程、融化人心”。開展的“非遺”進校園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受到學習強國、中國教育線上、浙江教育報、鳳凰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非遺文化傳承的課後服務實踐案例,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雙減”實踐案例。

一是因地制宜,開闢“非遺”新土壤。建非遺展館,品婺韻飄。打造形成“一館一廊”兩大特色育人空間。婺劇展館,呈現有婺劇服飾、婺劇器樂、婺劇角色等;婺韻長廊,展示學生們親手製作的作品,有婺劇竹匾、婺劇臉譜以及學生以項目化學習方式蒐集的婺劇經典劇目。創多彩活動,展戲劇魅力。將婺劇與學校藝術工作、德育工作、學科教學相融合,創設多彩活動,讓學生親近婺劇,利用這一特殊方式促進五育並舉。

二是融入課程,打造“雙減”新模式。量體裁衣,遴選適合課程。在全面了解江山市目前擁有的134項各級非遺項目的基礎上,甄選出非遺項目——“婺劇”“江山腔”“剪紙”“江山米糕”等。留住鄉愁,傳承人變“園丁”。學校邀請非遺傳承人鄭初法變身“園丁”,培育非遺“小傳承人”。學校還培養音樂老師成為校內婺劇指導教師,婺劇傳承人、教師徒弟、學生傳承人,構築起來婺劇傳承的三個有序梯隊。

三是迭代升級,煥發“非遺”新活力。創新載體,燃起國潮風。圍繞婺劇我們又衍生出設計婺劇服裝、用輕黏土製作婺劇人物、編寫婺劇劇本、繪畫婺劇臉譜等課程。走進鄉村,當好傳播者。在浙江省非遺傳承人鄭老師的帶領下,婺劇社團編排了劇目《血路芳華》榮獲衢州市婺劇比賽金獎,《晨練》獲衢州市婺劇比賽銀獎……同時,他們也在校園裏表演婺劇快閃活動,在農村文化大禮堂為村民們表演。

婺劇進校園,文化永傳承。江山市石門小學將繼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農村的孩子也能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文化自信從小根植孩子們的心靈,讓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貢獻教育力量。(江山市“雙減”專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