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時期,如今的浙江中西部活躍著一個名為“姑蔑”的族群,但是古史對他們的記載並不系統完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歷經4年,在浙西的衢州市衢江區發現了一處西周時期的高等級墓葬群,規格屬浙江同時期墓葬之最。專家認為極可能是姑蔑國的王陵。
圖為孟姜三號墓出土的部分原始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這處墓葬群位於衢江區雲溪鄉的衢江北岸,已經發現10座,有6座進行了正式發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張森介紹説,6座墓葬中有2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過發掘。其餘4座則在2018至202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衢江區文化部門進行發掘,它們分別是廟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號、二號和三號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等器物。
圖為在廟山尖土墩墓中出土的部分青銅車馬器。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在廟山尖土墩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域內首次發現了西周時期的青銅車馬器。它們造型精美,紋飾獨特。孟姜一號墓出土了我國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槨結構。這種營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構成“人字形”的槨,再在槨外先填木炭,後填熟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正標曾主持發現了首座越國高等級貴族墓園,他説,孟姜一號墓的營建方式與後世的越墓有不少相同點,其墓葬等級在西周的越地中是最高的,當屬王陵級大墓。
圖為孟姜一號墓,出土了我國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槨。(受訪對象供圖)
孟姜一號墓的另一重大發現是“玦的復興”。墓中出土了6組玉玦,單體數量約200件。目前已知的玉玦最早出現在黑龍江小南山遺址,距今已有9000年曆史。此後,它又出現在距今8000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隨後,玉玦“南下”到長江下游地區,出現在馬家浜、河姆渡、崧澤、淩家灘等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研究員説,在那以後,玉玦消失了一段時間,到商周時又復興了。此次出土玉玦的區域,應該是商周時期百越地區玦的“復興地”。這種成組的玦飾甚至傳播到了戰國到西漢前期的滇國,也就是今天的雲南一帶。
孟姜三號墓則是浙江地區同時期最大的土墩墓。它殘留的土墩直徑約70米,出土各類隨葬品約200余件(組)。其中,以原始瓷器最為精美。張森説,結合碳14同位素測年和對出土器物的分析,這批墓的營建時間應該是從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偏晚。
這是孟姜一號墓出土的部分玦。左為水晶玦,右為玉髓玦。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土墩墓流行于西周至春秋的江南地區,人們在平地修建土墩,再將死者葬在墩頂。浙江大學教授林留根長期從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的葬法一直影響到後世的陵墓封土制度。此次發現是土墩墓研究的重要突破,它們當屬高等級的貴族墓葬,換言之就是王陵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元甫研究員表示,和浙江北部的越墓相比,這批墓葬有相同之處,但是也有很強的地方特色,考慮到其等級之高,應該與當時的姑蔑國有關,屬於王陵級別。
圖為孟姜三號墓出土的原始瓷器。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此次發現是西周考古的重大發現,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遺存的性質極有可能是姑蔑王陵。”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説,此次發現對於研究玉器傳承、原始瓷起源、墓葬制度發展等重大課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表示,此處墓葬是浙江省內等級最高的西周墓葬,還有不少謎團待解,為此,文物部門將進一步加強保護,做好系統性的考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