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柯城:踏尋石梁溪“一堰一景”十八彎

時間:2021-10-25 16:18:27 | 來源:中國網衢州

首頁>南孔要聞>

“最美溪灘,好水如歌”。在浙江衢州市柯城區,水文化在如潮的歌聲中傳播迸發。近年來,柯城區致力於將水文化建設融入水利工程等各項工作中,深入挖掘保護水利遺産,推動水利行業文化軟實力,努力打造柯城最美溪流。

走在石梁溪沿岸的生態綠道上,小河潺潺流動著,一座座特色堰壩靜臥在石梁溪上,層層錯落,造型別致,這些古堰經過代代水利人的築造,以金庸文化為主題,打造“一堰一景”特色節點,構建具有流域特色的文化景觀群。最美堰壩,它們不僅僅外表旖旎多姿風光無限,更有很多美麗的風土人情故事,以及為保護河流發生的動人往事,每一個堰壩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故事”。

司馬堰

司馬堰位於石梁溪靜岩段,靜岩古時分上下靜岩,而司馬堰就是上下靜岩的分界線。司馬堰原名洗馬堰。據譜記載:宋宣和二年(西元1120)冬,京衛巡檢史吳高,隨大將劉光世統兵駐衢門山,看到靜岩村山水清佳,土地肥美,非常喜歡這裡,就想在這裡定居。後來逢方臘之亂剛平定,又遭靖康之亂,中原板蕩,於是生隱退之意,在靜岩定居下來以農為生,空閒時每天牽著愛馬遊走在石梁溪邊上,在此堰上洗馬,聊以慰藉失落的心境,久而久之,大家都稱這堰為洗馬堰。近代由於讀音相似,習慣被稱為司馬堰。

海龍堰

海龍堰地處麻蓬和靜岩村交界處,那麼為什麼以海龍命名此堰呢,這裡面有一個傳説。很久以前,這裡並無堰壩,因地處石梁溪的轉彎處,河床深而寬闊,特別是漲大水時,隱約能看見蛟龍出沒,所以就被先人稱為海龍譚。相傳此潭水與東海相連,即使遇到大旱也常年不幹,遂有蛟龍在此修行。蛟龍深感此處村民善良樸實,乃橫臥在溪兩岸,以身為橋(即為現在海龍堰壩體),造福百姓。百姓因為蛟龍做堰蓄水,便能輕易的引水用於灌溉等農業生産,生活富足起來,為紀念蛟龍,便稱此為海龍堰。此後,海龍堰一直在修繕中沿用至今。

關王堰

關王堰位於梅山村祝家山自然村,取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據村內老人記述,關王堰現址邊原有坐山,山上有一關王殿,香火旺盛,附近農戶都奉之為神靈。最初因石頭堆砌的堰壩與關王殿相近,且都有“守護一方水土”之意,遂將堰壩取名為關王堰。後來,關王殿于在特殊期間被毀,山坡也已幾近平整,現已難找蹤跡,甚為可惜。2014年以石梁溪整治為契機,關王堰被重新修建,如今它依然安靜的矗立在那裏,保護著這條河流和世世代代勤勞勇敢的石梁人民。

坎底堰

坎底堰是坎底村最大的堰壩,它位於石梁溪上游碧水潭邊。百年間,它守護並孕育著坎底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相傳坎底堰早年的堰址處有一潭清水(即現在的碧水潭),無論是否大旱都不會缺水,因為這裡有一處泉眼,泉水經地下暗河與小溝村井水相通。

曾經有好奇之人在此處丟下礱糠,一段時間後便出現在小溝的井水中,也證實了地下暗河的存在。更讓人不得其解的是,如遇天降大旱,只要在碧水潭取水,天必降大雨。此外,據王氏宗譜記載,元末明初(西元1700年前後),王氏從常山遷入,坎底村人居逐漸興旺,為了引水生活,也因為泉眼的地理優勢,王氏祖先在坎底堰址處用石頭堆砌的方法,修建了簡單的堰壩。堰壩的修建,解決了坎底人民的生活生産用水,特別是在沒有現代碾米技術之前,村裏一直以水車碾米。水車除了碾米的作用外,還承擔著打年糕,去谷皮的重任,這一切的生活生産都離不開堰壩的引水技術,而古老的水車就是從這裡保留下來的。1962年石梁大興水利,修建了龍頭水庫,為了從石梁溪引水,坎底堰也被重新修建,但它仍然影響並守護著坎底村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貓兒堰

貓兒堰坐落于坎底村古樟樹漫步道旁,是一座具有古老氣息的堰壩。據民國《衢縣誌》卷六《水利》一篇中記載貓兒堰始建於宋朝年間(約1243年),屬於衢州市內最早的一批大型堰壩。內記載為古時塘公村人所築,灌田萬餘畝。到了毛澤東時代,甚至大源山村村民都到此引水。1958年全國大乾旱,石梁溪亦未免難,溪水乾涸。俗話説水落石出,貓兒堰這裡卻是水落龜出,一隻千年巨龜趴在河床上,一些好事之人踩其背上,巨龜安然無恙。村民後稱此龜足足有17斤之重。老人們經常念叨,就是因為不敬,後幾年乾旱更甚嚴重,幾近無收。如此抱怨,雖無根無據,卻也有趣,讓人深思。

楓林堰

楓林堰位於石梁鎮石梁村過溪自然村,過溪橋上游一公里處。楓林堰依偎于楓林山。相傳幾百年前,楓林山與石梁老鷹塢是相連的,山上有一座楓林寺。某年發大水,衝開了半座楓林山,溪水改道,楓林寺也被衝垮一半,和尚把寺移到山下,重建楓林寺。據史料記載,宋南渡後,琚氏相傳子姓聚族于江陽(今江山),後歷數代由江陽遷于梁溪桷樹底(今石梁),臨溪而居。為了灌溉,在溪上作堰,因附近有楓林寺,取名楓林堰,有借寺廟保平安之意。搭載著石梁溪整治的大車,現在的楓林堰已初見雛形,圓拱式橋面直插溪內,也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影子。

麻蓬堰

老麻蓬堰原先並不在現在位置,而是過溪橋靠近麻蓬村一側。為了更方便灌溉村內天地,于1967年大旱時建今天麻蓬堰。由於當時新建堰壩並未詳細考察水利工程位置,建成後逢汛情嚴重時每次都被沖毀。後來經過幾次修繕後,防汛情況稍有好轉。14年石梁溪整治對麻蓬堰進行了全面加固,在結構上有一定改變,在防洪能力和外觀上都有了長足提高。在今天依然灌溉麻蓬、石梁、靜岩等附近村莊,養育這一方水土。

虹吸堰

上世紀70年代是新中國水利工程發展最迅速的時代,很多水利工程在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發揮著功能。虹吸堰就是如此,當年在河對岸過溪垅水庫建成後,將水引到這邊村莊便成了一個問題,聰明有創造性的村民將飲水渠埋到了石梁溪下面,再在上面建一條過河堰壩,取名虹吸堰。

石蠟堰

石蠟堰位於石梁鎮石梁村,早前因灌溉需要搭建了堰壩,後因此河段的石梁溪沒有橋,從而承擔了讓村民過河的擔子。于2011年特大洪水被沖毀的石蠟堰,在2013年重建。如今,經過石梁溪綜合整治,石蠟堰變得更美麗了。(任佳慧 葉華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