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提倡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積極打造“錢塘江詩路、浙東唐詩之路、甌江山水詩路和大運河詩路”等四條詩路文化帶,建設詩畫浙江大花園的戰略舉措。作為浙江省母親河——千里錢塘江源頭重點節段,百里常山江在常山建縣1800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中,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遺存,專家們研究發現,常山的歷代文學作品,唐詩數量非常少的,目前統計到的也就二、三十首詩,元明清的作品也不多。但令人意外而又驚奇的是,常山的宋代詩歌卻數量驚人,僅當前蒐集到的宋詩就有一千余首之多,據專家預計,常山宋詩或將超過三千首,這成為宋代是常山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高峰期的重要鐵證,宋詩,就是宋代留給常山最重要的文化瑰寶。常山江上閃耀著燦若星辰的宋代名人足跡和動人詩句,這在普遍流行“宋詞”的宋代和以“唐詩之路”著稱的千里錢塘江上可謂獨樹一幟,堪稱是一條文化史上罕見的“宋詩之河”,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廣受關注的“常山現象”。將常山江“宋詩之河”作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予以打造,將是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既是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常山建設“江南水鄉風物清嘉的文化名縣”的盛舉。
一、常山宋詩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常山自東漢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建縣,始稱定陽,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西晉時發生“五胡亂華”,北方常山郡的民眾為了逃避戰亂,遷移到了當時定陽縣境內的常山江下游(今招賢鎮古縣村一帶)聚居下來。為了紀念故土,他們將聚居之地命名為“常山鄉”。由於這些人來自中原燕趙之地發達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産力和生産技術,因此常山鄉經濟社會很快就發達起來。隨著歷史風雲變幻,他們再也難以回到北方常山郡故地,且在常山鄉已經繁衍生息數百年,終於在唐鹹亨五年(西元674年),定陽縣被正式改名為常山縣。悠久的建縣歷史,使常山縣境內古鎮古村、古街古道、古渡古寺眾多,尤其是宋代時期,常山文化之繁華、經貿之發達、遊學之興盛,在浙江省乃至江南水鄉幾乎無可比擬。
(一)宋代是常山自身文化發展最輝煌朝代,大批常山歷史文化名人成長于這一時期。科舉制度起于隋,興于唐,並一直延伸到整個封建社會,直到清朝滅亡,方才廢止。在隋唐及至五代十國時期,常山史料未見到有常山人考中進士的記載。但到了宋代,常山考中進士的人卻一下如過江之鯽扎堆出現,堪稱異軍突起。常山歷史上總共出過一百三十八名進士,僅宋代就佔了九十六名。汪韶是宋代常山的第一個進士,也是常山宋畈汪氏始遷祖,為逃避災荒,從江西婺源大畈遷居常山,為紀念自己祖籍“江西大畈”,並忠於“大宋王朝”,將定居地命名為“宋畈”。汪韶是淳化五年(994年)進士,後任吏部尚書、集賢殿學士等職。汪氏一門書香極盛,汪韶與三個兒子“四進士”,後輩多學有所成,創造了“一門十八進士”的驚人記錄。200多年後,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專門來宋畈訪問,對汪氏一門深表敬意,並贈長聯一幅讚曰:“忠烈乘勳,保子孫、保黎民,凜凜猶生,獨秉兩間正氣;簪纓傳世,有公侯、有相卿,綿綿繼美,永為萬代名宗。”
芙蓉章舍(現東案鄉金源村)賢良王氏王介家族,弟子侄皆登進士第,時有“一門九進士,歷朝笏滿床”之譽,尤其是王介,字中甫,與當時的重要官員和文化名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曾鞏等人交往甚密。王介和王安石在南京府學讀書時是同學,兩人喜歡鬥詩曬才,有多首唱和詩存世。在皇帝親自監考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中,僅三人入選,蘇軾第一,王介第二,蘇轍第三,其才氣可見一斑。王介去世後,蘇軾曾寫《七律·同年王中甫挽詞》深切緬懷:“先帝親收十五人,四方爭看擊鵬鹍。如君才業真堪用,顧我衰遲不足論。出處升沉十年後,死生契闊幾人存。他時京口尋遺跡,宿草猶應有淚痕。”王介兒子沇之、漢之、渙之、溈之皆中進士,尤其是王渙之,與大書法家米芾有深交,多有書札詩文往來,米芾有詩《送王渙之彥舟》、書法《蜀素帖》《經略帖》等傳世。
何家鄉江氏乃江西婺源江灣江氏、開化江氏的祖籍地。何家江源村江景房曾任吳越國侍御史,入宋後任沁水尉,其後代進士的人數非常可觀,史志記載有宋一代共有二十名江氏子弟考中進士,涌現出江景房、江少虞、江褒、江袤、江萬里等一大批歷史名人,被譽為“一門三御史”、“九子十登科”的顯赫門第,南宋愛國宰相文天祥曾為何家《江氏宗譜》題書“御史之家”。像這樣許多家族式集群登科進士現象聚集于一個小縣,在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在古代能夠進士及第的文人,一般都擅長吟詩作賦,假如當時有記錄,定然是數量驚人的詩歌寶庫。許多人包括學界一直以來都以為常山乃至浙西衢州,真正文化興盛是“宋室南渡”、北孔南遷到衢州以後,現在從常山科舉考試情況來看是有所偏頗的,只能説南宋是第二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應該在北宋就已經出現。而且從考中進士的人數這一標誌性的數據來看,常山在南宋考中進士的人數不如北宋時期多,這也證明了常山在宋代的文化興起不是靠外來力量,而是內生性的。
(二)宋代常山江乃是浙江連接南方八省的必經水道,沿岸風景秀麗風情獨特,吸引大批南來北往的詩人流連忘返、作賦吟詩。常山江古稱“金川”,自古以來就是水陸轉運、舟車匯集之地。北宋末期,由於宋徽宗趙佶癡愛常山石頭“巧石”,常山因此成為“花石綱”重要産地,這些“花石綱”均通過常山江這條黃金水路,經杭州轉大運河送到京城開封。宋室南渡以後,常山江更是兩浙連接南方諸省的重要樞紐,史稱“兩浙首站、八省通衢”,繁華一時,古詩云“日望金川千張帆,夜見沿岸萬盞燈”,可以想見當時那種白天千舟競渡、夜晚燈火通明之繁華景象。常山江又是一條景觀之河,沿江風景秀麗,古渡眾多,從石門佳氣到十里長風,從紫港浮橋到招賢古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南來北往數以千百計的遷客騷人無不為之流連忘返、讚嘆傾倒,覽物之情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游歷常山、在詩中描寫常山的外地詩人有一百多人,尤其以宋代為最多,陸游、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曾幾、朱熹等鼎鼎大名的詩壇巨匠均赫然在列。江西詩派的詩人曾幾,是陸游的老師,史書稱其“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但他的詩在黃庭堅、陳師道等為代表的江西詩派中並不出色,在巨匠雲集的宋代更可謂平平無奇,但他在浙西提刑任上游歷常山三衢山後,卻憑藉一首七言絕句聲名鵲起,那便是千古傳唱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全詩明快自然,清新流暢,極富有生活韻味,可謂以一詩登上“巨匠”行列,成為曾幾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至今古詩中描寫衢州的知名度最高、衢州人傳唱最廣的作品。在諸多詩人當中,“南宋四大家”之一楊萬里可以説是與常山情緣最深的大師級詩人。他是江西吉水人,又長期在杭州做官,因此多次來往途徑常山,據考證寫過與常山相關的詩歌多達四十幾首,其中收入《誠齋集》流傳於世的就有二十五首之多,很多常山古地名可以在他的詩中找到,尤其以寫招賢渡的詩最多,如《過招賢渡》:“歸船舊掠招賢渡,惡灘橫將船閣住。風吹日炙衣滿沙,嫗牽兒啼投酒家。一生憎殺招賢柳,一生愛殺招賢酒。柳曾為我礙歸舟,酒曾為我消詩愁。”特別是“一生憎殺招賢柳,一生愛殺招賢酒”這兩句詩,許多常山招賢人隨口能哼、耳熟能詳。
(三)“宋室南渡”對民族歷史來説是“靖康之恥”,但大批文人巨匠的到來寓居,給偏隅江南的常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趙構被金兵嚇破了膽,率成千上萬文武百官南逃渡過長江,建都臨安,並對金求和,從此過上“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為了維繫文化正統,趙構還不忘帶孔子嫡孫衍聖公孔端友家族一同南遷,並感孔端友奉詔南渡之功,賜家衢州,從此衢州成為“東南闕里,南孔聖地”。跟隨高宗南渡漂泊到南方還有很多北方士大夫,他們不可能享受孔聖人之後“賜家衢州”的待遇,只能流離失所,成為“南漂一族”。
經濟發達、寺廟眾多成為“南漂一族”士大夫們的寓居寶地。由於來自北方常山郡的先進生産力和生産技術的支撐,常山縣經過數百年發展,到了宋代,經濟發展水準在浙江一帶比較發達是完全可能的,也因此才能吸納和養活那麼多追隨“宋室南渡”從北方逃難來的士大夫們。與此同時,常山在唐、五代及宋代年間佛教非常興盛,寺廟眾多。為了解決這些士大夫們南渡以後無處藏身的窘況,宋高宗專門下旨,允許“南漂”的士大夫們可以擇“寺觀以居”(宋人週密《癸辛雜識·後集·許佔寺院》記載:“南渡之初,中原士大夫之落難者眾,高宗愍之,昉有西北士大夫許佔寺宇之命”)。南方寺院數量本來就多,在唐代即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説法,《珊瑚鉤詩話》卷二也記載:“兩浙、福建諸州,寺院至千八百區。”常山自古名剎眾多,高僧輩出,宋代時寺廟多達八十一座,到清末光緒年間仍有寺觀六十一處,現今保存完好、香火不斷的唐宋時期的古剎就有萬壽寺、石崆寺、福田寺等多座,並出現過無相大師、桂琛禪師、了空和尚等歷史上有名的高僧。由於寺廟眾多,常山於是成為“南漂”士大夫們的重要安身之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寄居黃崗山萬壽寺的以“中興名相”趙鼎為代表的“三賢”。《常山縣誌》卷十八《建置·寺觀》載:“永年寺,在縣北三十里,唐大中十年間建,宣宗賜額,曰容車,宋雍熙改元更萬壽羅漢寺,祥符六年改賜今額,趙鼎、魏矼、范衝避地南來嘗寓此寺。”趙鼎(1085~1147) ,曾被《宋史》譽之為“中興賢相之首”(《宋史》:“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南宋政權初建,趙鼎以他卓越的才能,協調將領之間的矛盾,很快使局面改觀,樹立了朝廷的權威。他力薦岳飛率軍抗金,使得宋王朝從“靖康之變”轉机危為安,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宋高宗對趙鼎讚譽有加:“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趙鼎兩為相,于國有大功”。趙鼎兩度拜相近四年,宋高宗親書“忠正德文”賜之,又贈以《尚書》一部,以示褒勵。但所謂伴君如伴虎,趙鼎如此“于國有大功”,卻因戰略上與趙構的投降主義相抵觸,因此遭遇了兩度遭遇貶謫,最後受奸相秦檜迫害致死,臨死前奏請皇帝讓他“歸葬常山”。在被貶謫之後,他的親家翰林侍讀、兩朝帝師範沖時任衢州知州,好友魏矼乃唐朝名相魏徵之後,時任常山縣知縣,恰好都因遭受貶謫而寓居常山。明崇禎《衢州府志》卷一一曾記載:“(范沖)建炎中,知衢州,因請祠與趙鼎有連,奪職”。由於這些親朋好友在常山,趙鼎被貶謫之後,毫不猶豫地攜家眷來到了常山,並在常山最著名的寺廟萬壽寺寓居。在寓居萬壽寺的日子裏,趙鼎過著閒雲野鶴、詩詞相伴的日子,留下傳世至今的詩歌就有八十多首。在萬壽寺有寺僧了空,與趙鼎、范沖、魏矼交往密切,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們之間贈答唱和之詩甚多,後有《三賢唱和集》存世。由於趙鼎是當朝宰相,多年積極舉薦人才,又是主戰派領袖,在當時深孚眾望。常山在宋代文風繁盛,與趙鼎時常交遊唱和的常山友人中比較有名望就有何家江氏後代江緯、江袤、江褒等人,許多外地的文人墨客也因趙鼎在常山寓居慕名而來,由於趙鼎的原因,常山在當時一度成為浙西“文人聚會的中心”,如果能把這些名人在常山留下的詩歌蒐集起來,定然蔚為壯觀。
(四)宋代的燦爛文化,為常山留下了無比豐厚的宋代文化遺跡和文物留存。由於常山宋代文化空前的燦爛繁華,常山縣境內的宋代人文歷史積澱和文物古跡留存,可以説超過此前此後的任何一個朝代。南宋“中興賢相”趙鼎可謂是常山歷史上公認最具影響的歷史人物,至今黃崗山萬壽寺還留有他生活寓居的痕跡,古代常山十景中,“石門佳氣”“忠簡古冢”都是紀念趙鼎的歷史遺跡。為紀念趙鼎、范衝、魏矼和敢與奸相秦檜抗爭、義薄雲天的知縣翁蒙之的高風亮節,後人修建了“四賢祠”、“石門書院”。理學大師朱熹途徑常山球川,讚嘆優美山水,乃題“山環成球、水匯成川”聯句,遂成“球川”古鎮名稱由來;招賢古渡因楊萬里、陸游、范成大、辛棄疾等遊歷而聞名遐邇;三衢山“清獻書岩”因一代“鐵面御史”趙抃在三衢山苦讀而令人神往;東案鄉金源村賢良宗祠、世美坊因王氏“一門九進士”而享譽千年;何家鄉江氏宗祠至今供奉始祖江景房,緬懷祖先豐功偉績,南宋末愛國宰相、大文學家文天祥曾為《江氏宗譜》題書“御史之家”,至今字跡猶存;芳村古鎮因支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受到朝庭剿滅,為避免滅頂之災而改“方村”為“芳村”,南門溪上的北宋“花石綱”遺址仍在訴説當年宋徽宗喜愛常山“巧石”而亡國的悲劇。這些數不勝數的宋代文化遺跡,隨便拿出一件都足以令後人感到驕傲,可常山這樣一個小縣,竟同時擁有了這麼多重量級的人文瑰寶,不能不説是我們民族的祖先對常山的厚愛垂青與慷慨饋贈。
二、常山宋詩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常山宋詩有著鮮明的常山特徵和豐厚的歷史底蘊,是歷史留給常山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常山宋詩,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之國,可以説,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詩歌史。詩歌是中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動、最集中、最具體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並塑造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在氣質。宋詩與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雙峰並峙的兩大典範,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宋詩的數量之大,作者之多遠超唐代。據清人厲鶚的《宋詩紀事》所錄宋代詩人即達三千八百餘家,較之《全唐詩》所錄唐代詩人二千三百餘家,多出一千五百餘家。宋代詩人的創作數量更是多得驚人,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如陸游的詩就達九千余首之多、楊萬里的詩達四千多首,如果把宋代詩歌匯集起來,無疑遠超《全唐詩》的四萬餘首。而且宋代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上,都比唐代有很大開拓和發展。比之唐詩,宋詩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和表現統治階級內部爭鬥等方面都更加深刻,特別是在南宋時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激烈的背景下,詩歌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加熾熱、深沉,傑出的詩人、優秀的作品也不斷涌現,宋詩雖然影響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詩人蔣士銓《辯詩》中曾讚譽説:“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這也反映了後人對宋詩影響和地位的客觀評價。浙江大學教授、著名宋學研究專家陸堅先生曾指出,“唐詩主要內容是讚賞名山大川的壯美,而宋代詩歌,除了與唐詩相似內容外,更孕含有報國之志、愛國之舉、強國之念!”作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縣宋代詩人之多、宋詩作品之多可謂在獨樹一幟,並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常山歷史文化的發展。常山縣完全有責任有義務深入挖掘宋代人文歷史和詩歌作品資料,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響常山宋詩品牌,重新讓後人了解和認識宋詩的輝煌歷史,感受宋詩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跡,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宋詩雖然影響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詩人蔣士銓《辯詩》中曾讚譽説:“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這也反映了後人對宋詩影響和地位的客觀評價。浙江大學教授、著名宋學研究專家陸堅先生曾指出,“唐詩主要內容是讚賞名山大川的壯美,而宋代詩歌,除了與唐詩相似內容外,更孕含有報國之志、愛國之舉、強國之念!”作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縣宋代詩人之多、宋詩作品之多可謂在獨樹一幟,並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常山歷史文化的發展。常山縣完全有責任有義務深入挖掘宋代人文歷史和詩歌作品資料,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響常山宋詩品牌,重新讓後人了解和認識宋詩的輝煌歷史,感受宋詩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跡,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宋詩雖然影響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代詩人蔣士銓《辯詩》中曾讚譽説:“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這也反映了後人對宋詩影響和地位的客觀評價。浙江大學教授、著名宋學研究專家陸堅先生曾指出,“唐詩主要內容是讚賞名山大川的壯美,而宋代詩歌,除了與唐詩相似內容外,更孕含有報國之志、愛國之舉、強國之念!”作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縣宋代詩人之多、宋詩作品之多可謂在獨樹一幟,並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常山歷史文化的發展。常山縣完全有責任有義務深入挖掘宋代人文歷史和詩歌作品資料,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響常山宋詩品牌,重新讓後人了解和認識宋詩的輝煌歷史,感受宋詩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跡,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二)常山宋詩,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典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古代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古人所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而在宋詩當中,尤其是“靖康之變、宋室南渡”以後,這種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美德、民族精神和高貴氣節的作品,可謂比比皆是。由於外敵入侵,時局飄搖,社會動蕩,官府黑暗,民不聊生,抗敵、北伐、收復中原成為詩歌作品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歌的大量涌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是這一時期價值引領的主要貢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宋代愛國詩人的詩句,至今讀來仍令人熱血沸騰,頓生強烈愛國之情。南宋時期的常山詩人相當一部分是北宋滅亡後隨著宋高宗南渡到常山的,常山地處江南,美麗山水,古寺鐘聲,閒情逸致的生活,儘管讓他們暫時忘卻了內心的痛苦,但他們的靈魂深處,始終深深地烙印著國破家亡的恥辱、逃避戰亂的傷痛、流離失所的苦難。
強烈的愛國之情,可以説是常山宋詩最鮮明的主題。如南宋“中興賢相”、主戰派領袖趙鼎《再用前韻示範六》:“舉目山河往恨沉,吳霜一點鬢毛侵。飄零顧我非前日,慷慨唯君識此心。香散藥畦花漫漫,波侵蝶沼竹陰陰。平生載酒論文地,鴻雁歸時問信音”;《和元長書懷二首》:“神靈久憤敵塵侵,畀付經營惜寸陰。聞道倒戈回易水,行看休戰牧桃林。寧論少壯非前日,及見昇平亦本心。亂後親朋無恙否,試憑北雁寄歸音”,都抒發了強烈的“山河淪陷、身世飄零”之恨,表達對“亂後親朋”的思念。直到臨終前,趙鼎自書靈幡:“身騎箕尾歸天去,氣作山河壯本朝”,表示至死不渝的報國之心,併為後人創造了“氣壯山河”的成語。趙鼎的愛國思想和浩然正氣,千百年來受到了後世的高度稱頌,為常山的人文歷史注入了濃墨重彩的道德底蘊。詩人汪藻的詩《常山道中聞諸將屢捷》:“一雨四十日,羲和安在哉。路憂石頭滑,雲怕天心開。隔水喚舟渡,逢人騎馬來。聞言江北好,一笑為傳杯。”表達了聽到宋將抗金不斷取得勝利消息的喜悅心情,與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多詞少,可以説是常山宋詩最突出的文化現象。在普遍流行宋詞的宋代,常山的宋代文學作品中宋詞卻很少,而絕大多數是宋詩。相當於在今天全國到處傳唱港臺流行歌曲的時候,常山這裡唱的卻是紅色革命歌曲。這種現象其實深烙著常山宋代悲壯的歷史印跡。自古“詩莊詞媚”,宋代文人地位很高,文人縱情琴棋書畫、風花雪月乃是風雅之事,“詞”這種産生於盛唐時期的文體,成為宋代文人騷客抒發浪漫情懷的最愛,因此宋詞開始廣泛流行,並多用於青樓歌女演唱,如蘇軾、柳永等創作的詞,深受青樓女子的喜愛,總體基本限于在開封、杭州之類的繁華都市裏流行。但“靖康之變”後,士大夫文人們隨“宋室南渡“逃難到南方,儘管常山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比較好,但畢竟屬於鄉野小鎮,不太可能有青樓和多才多藝的會唱詞的歌女。同時國破家亡、民族受難,士大夫文人們也失去了填詞的閒情雅致。而寫詩最宜於言志,因此成為常山宋代詩人們抒發強烈愛國情懷、表達收復中原之志的最佳載文體。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常山詩多詞少的原因,同時也彰顯了常山宋詩文化所承載、蘊藏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
宋代三百年曆史特別是“靖康”之後的南宋大多是民族屈辱的歷史,宋詩中所抒發的愛國情懷、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反映的正是廣大民眾深受內擾外患之苦而發出的期盼國家強盛的呼聲,這與我們今天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文化傳承和精神本質上是一脈相承、高度契合的,非常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在歷史這本大書中,既可以找到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又能了解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因此,我們要全方位蒐集常山宋詩文化資源,從歷史地理、宗教哲學、民俗風情等多角度研究宋詩,挖掘提煉出宋詩所承載、蘊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用於告誡、指引、啟示時人。
(三)常山宋詩,是展示常山歷史文化的窗口。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文化浙江”,常山縣黨代會提出要打造“江南水鄉風物清嘉的文化名縣”,在縣委十四屆三次全會上,常山縣又提出了建設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文化是城市品牌和形象的靈魂,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和城市競爭的重要資源。常山自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建縣,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曆史,境內古道古渡、古街古村、古寺古塔不勝枚舉,尤其是宋代時期,是常山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高峰期,歷史遺跡和文化留存數不勝數。輝埠鎮宋畈村的宋代吏部尚書汪韶開創一代學風家訓,三衢山鐵面御史趙抃留跡趙公岩,何家鄉萬壽寺、四賢祠、忠簡古冢等古跡印證著南宋“中興賢相”趙鼎的高風亮節,東案鄉金源村賢良王氏“一門九進士”美名揚,理學大師朱熹賜名古鎮球川留千古佳話。常山江是宋代水陸轉運、舟車匯集之地,也是連接南方諸省的重要樞紐,繁華一時,古詩云“日望金川千張帆,夜見沿岸萬盞燈”,可見當時經濟之繁華。同時,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往返老家江西吉水與京城杭州均要路過常山,曾六次到招賢古渡,並留下了四十多首寫常山的詩文,其中寫招賢古渡的詩就達二十多首。陸游、范成大、辛棄疾、尤袤等名家均在常山留下了傳世詩作,“宋詩之河”可謂實至名歸,這些都為展示常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供了堅強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宋詩是歷史留給常山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産,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一個人如是,對一座城市亦如此。要不遺餘力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産。常山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是對歷史負責、對先賢負責、對常山未來發展負責的具體體現,要通過挖掘、整理常山宋代詩人、詩詞、典故等文化資源,展示常山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為常山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內涵、歷史佐證和文化動力。
(四)常山宋詩,是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1800多年建縣史中孕育的常山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千百年來常山人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常山獨特的精神標識。而常山宋詩,孕育于常山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宋代,發展于山河民族矛盾碰撞最激烈、民族感情最傷痛的時期,宋朝的統治者雖然腐朽無能,導致了“靖康之恥”,但宋代詩人卻是滿懷浩然正氣、充滿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的,特別是身懷國恨家仇、南渡到常山的以趙鼎、范衝、魏矼為代表的詩人,到常山走親訪友、遍覽常山神奇山水的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等詩人,無一不是主戰派,都是宋代愛國詩人其中的傑出代表,因此這一時期的宋詩,藝術水準最高,成就最為顯著。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和城市競爭的重要資源,通過文化品牌打造來塑造城市形象,可以提升城市無形資産的價值,有效樹立城市對外形象。實踐證明,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個性,市民也就能共用這份集體記憶,它更能喚起市民對城市的文化認同。打造“宋詩之河”文化品牌,能夠有效增強常山人民的歷史自豪感,能夠讓常山人民積極弘揚和汲取宋詩中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強自立的鬥爭精神,增強文化感召力和輻射力,凝聚常山推進更高水準發展的合力,提升常山對外形象。
三、常山宋詩保護與開發的目標思路
自常山縣發現大量宋詩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確立了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的目標,並將其作為錢塘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金名片來培育。在縣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政府全會上,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被寫入了全委會報告,成為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專門制定下發了《縣委、縣政府關於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的目標任務、主要措施。
常山江“宋詩之河”的概念,有四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常山江所流淌的主要文化精華是“宋詩”,與省裏提出的“浙東唐詩之路”,是有明顯的區別和自身特色的;二是“常山江”這條河是常山宋詩的主要發生區域,常山江在宋代本身就是作為重要交通要道、必經之地而存在的,它是一條“河”,不是“路”;三是寓意常山宋詩就像河水一樣多;四是常山宋詩歷史文化本身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而且宋詩本身就是唐詩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常山縣確立的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是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獨特區域特徵的,而且常山位於浙西,與浙東“唐詩之路”遙相呼應,相得益彰,進一步豐富了“詩畫浙江”的文化底蘊。
(一)總體目標。以建設“江南水鄉風物清嘉的文化名縣”為目標,打響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使常山江“宋詩之河”成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璀璨明珠、展示常山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一定對外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常山文旅融合的成功典範。
(二)主要思路。緊緊圍繞總體目標,實施規劃、研究、保護、景觀、文旅、宣傳六大工程。
1.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規劃編制工程。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詩畫浙江大花園”戰略部署,深入實施衢州市委“1433”戰略體系和常山縣“四四二”戰略體系,積極對接大灣區戰略節點兩江通道、大通道浙西門戶的通衢首站、大花園核心景區的慢城風光、大都市綠色衛城的康養福地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衢常一體化同城化”方向以及衢州“Y”沿江詩畫風光帶、“特富美安”慢城大花園城市發展、文旅融合産業發展等內容,明確功能定位,突出重要節點,加強研究論證,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做好50公里左右的常山江“宋詩之河”總體規劃編制和重要節點規劃編制工作,做到保護與研究、開發與利用科學有序推進。
2.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學術研究工程。一是成立研究機構。推進研究機構建設,借助縣文聯、縣社科聯及詩詞協會、作家協會等團體,同時吸納縣內外古典文學愛好者、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及熱心人士,成立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社科聯及宋文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合作,借力提升常山江“宋詩之河”研究水準。二是明確研究任務。以“常山宋詩”挖掘、研究為主,加強宋詩作品、詩人行跡、宗教哲學、民間信仰、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商業貿易等系列研究,形成常山江“宋詩之河”獨有的文化體系。三是推進學術研討。開展常山江“宋詩之河”社科重點課題研究,舉辦常山江“宋詩之河”研討會、高峰論壇等活動,開設“宋詩之河”文化講壇,積極與國內宋代文學愛好者、學術專家合作,加強文化研究討論交流,爭取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3.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修繕保護工程。一要全面摸排。深入開展普查蒐集工作,認真普查與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有關的古村落、古渡、古驛,列出清單;全面蒐集、匯總和梳理國內外與常山江“宋詩之河”相關的詩詞、史實等資料,建立常山江“宋詩之河”資料檔案庫。二是有效保護。對常山江流域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鎮、古村落、古渡、古建築、古橋梁、古驛站、古道等進行重點修繕保護,加強文峰塔、萬壽寺、爐山寺、招賢古渡、世美坊等宋代文化遺産的保護與修繕,努力恢復“四賢祠”、趙鼎墓“忠簡古冢”、定陽書院和石門書院等具有標誌意義的宋代文化遺存。與浙西民居風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對沿線區域建築風格進行控制,以免影響歷史原貌。
4.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景觀建設工程。高度重視做好文化物化文章,精心策劃建設一批“宋詩之河”景觀項目。一是打造宋詩文化長廊。結合縣城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設與沿岸景觀改造等項目,在沿江兩岸規劃建設一批宋詩長廊和宋詩文化公園,使之成為城市最亮麗的文化風景線;結合長風村美麗鄉村重點村建設和全域旅遊開發,在長風段沿江遊步道建設以趙鼎、魏矼、范衝、翁蒙之等宋代“四賢”詩歌作品為內容的“宋詩文化長廊”;結合招賢古渡保護和招賢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設,在招賢古街規劃建設以楊萬里、陸游、辛棄疾等作品展示為重點的“宋詩文化長廊”。二是打造宋代文化小鎮。積極開發建設芳村村、招賢村、金源村三大“宋代文化小鎮”。芳村鎮芳村村,以開發宋鎮文化為重點,挖掘北宋農民領袖方臘與芳村的淵源,按照宋代風情,開發芳村古街,沿芳村溪開發“宋詞長廊”,恢復宋代古剎爐山寺,使芳村鎮成為風格獨特的宋代文化小鎮;招賢鎮招賢村,以大詩人楊萬里、陸游的詩歌為主,建設楊萬里紀念館和宋詩展覽館,加強招賢古街保護開發力度,規劃建設“宋詩文化長廊”;東案鄉金源村,充分開發王氏“一門九進士”所留下的詩篇,弘揚“賢良文化”,挖掘王介與蘇東坡、王安石、米芾等歷史名人交往的文化資源,修繕世美坊和王氏宗祠,做足宋代文化文章。
5.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文旅融合工程。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積極培育發展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産業。首先,宋詩文化與産業發展結合文章。圍繞宋詩文化主題,開發宋詩文化體驗旅遊專線,打響“重遊宋詩之河”“跟著宋詩之河遊慢城常山”等口號,開發“印象常山、風雅宋韻”宋詩主題實景劇。加強宋詩之河旅遊文化産品開發,在書法、旅遊紀念品、手工藝品、産品包裝等産品開發中植入宋詩文化元素,推動宋詩文化産業發展。其次,宋詩文化與城鄉建設結合文章。在城市建設中融入宋詩文化元素,規劃建設集常山宋詩展示、詩人介紹、研究成果展現、吟誦體驗于一體的“宋詩之河”主題博物館。在沿常山江詩畫風光帶設立若干以農村文化禮堂為平臺的宋詩驛站,與浙西民居風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對沿線建築風格進行控制,讓常山江“宋詩之河”沿線村莊成為文化村、宋詩村、景觀村。第三,宋詩文化與項目工程結合文章。抓住常山江防洪堤項目建設的機遇,在常山江沿線做好宋詩文化元素植入和節點景觀建設,通過刻石立碑、建館展覽、景觀復原等形式,使宋詩文化與沿線景觀有機融合。
6.實施常山江“宋詩之河”宣傳推廣工程。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加強與國家、省、市級媒體合作,攝製常山江“宋詩之河”宣傳片,加大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宣傳力度,及時將常山江“宋詩之河”相關研究成果及工作推進情況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上發佈。開展系列外宣活動,組織全國知名媒體開展常山江“宋詩之河”雅集采風、詩詞歌賦徵集等主題活動。適時在電視、地鐵高鐵等媒介投放宣傳廣告,擴大常山江“宋詩之河”影響力。要推進文藝作品創作。開展文學、書畫、戲劇、攝影、歌曲等文藝作品創作,積極舉辦宋詩書法大賽、詩歌大獎賽、朗誦會、“宋詩之河”文化節等活動,創作一批宋詩題材的文藝精品。鼓勵創編以宋代詩人或宋詩創作中的經典故事為題材的劇本,通過電影電視拍攝等途徑,使常山江“宋詩之河”成為影視外景拍攝基地。要加強對外合作交流。依託“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等機構,積極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學術研討會,適時舉辦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積極推動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走出去。創辦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講堂,積極推進宋詩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進禮堂,不斷擴大常山宋詩在群眾中的知曉率和影響力。
四、常山宋詩挖掘與推廣實踐
通過一年的推進實踐,常山江“宋詩之河”品牌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為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詩路黃金旅遊帶奠定了堅實基礎。
1.常山江“宋詩之河”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具備了較強的學術支撐。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一經提出,便引起國內宋詩乃至宋學研究專家的濃厚興趣和關注。特別是首屆常山江“宋詩之河”研討會的召開,來自各高校、研究機構的二十余位專家、教授參加研討,高度評價“常山宋詩是詩畫浙江中的一朵奇葩”,常山江“宋詩之河”,打破了唐詩宋詞傳統格局的桎梏,開弘揚與傳承宋詩文化之先河,尊重歷史史實,體現了可貴的首創精神和文化責任擔當。依託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衢州學院等研究機構與高校,先後在常山設立“常山宋詩”研究基地和分中心,共整理收集近百位遊歷常山、描寫常山的宋代詩人作品1000余首,精心彙編《常山宋詩三百首》《常山宋詩一百首選注》等資料。浙大宋學研究中心還將“常山宋詩”確定為人文學院研究生論文課題研究方向。衢州學院專家認為,從對宋代常山詩歌發展綜合分析,常山宋詩數量預計可超過3000首。這些都對常山縣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
2.常山江“宋詩之河”得到各類媒體的普遍點讚,具備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一經推出,便引起了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央視、中新社、人民網、浙江日報等權威媒體推出了一批深度報道,吸引了網易、搜狐、新浪、鳳凰網等40多家門戶、資訊網站、外媒網站及各新媒體平臺推送,總閱讀量突破2000萬人次。《新華社高管資訊》《今日浙江》《政策瞭望》《黨政視野》《衢州政研》等各級黨委機關刊物也進行了廣泛宣傳推介,常山江“宋詩之河”影響面日益擴大。以常山江“宋詩之河”為主題,組織開展了著名作家走進常山采風等活動,謀劃開展了浙江最高水準的“沙孟海獎”全浙書法篆刻大展,開展文學、戲劇、攝影等文藝作品創作,創作一批宋詩題材的文藝精品,常山宋詩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3.常山江“宋詩之河”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具備了推進的堅強保障。常山江“宋詩之河”推出以來,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省發改委規劃研究院多次調研常山江“宋詩之河”,並將常山江“宋詩之河”納入了“四條詩路黃金旅遊帶”項目規劃;省社科聯對常山江“宋詩之河”高度重視,自始至終指導支援“宋詩之河”各項工作的開展;省文旅廳領導明確表示對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打造將給予大力支援。尤其是今年六月,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國賢,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穎傑以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錢偉剛,先後對常山江“宋詩之河”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朱國賢部長在批示中指出,“常山縣弘揚優秀文化,傾力打造宋詩文化旅遊融合項目,培育文化品牌,有力地推進了文旅融合,望繼續努力,打造常山特色品牌,推動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省市領導的批示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做深文旅融合,做強文旅産業的信心和決心。
4.常山江“宋詩之河”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援,具備了紮實的工作基礎。目前,按照4A級景區打造的總規劃長達4400米的縣城段“宋詩文化長廊”建設進展順利,462米長的核心段工程已基本完工。招賢古渡的修繕初顯成效,楊萬里詩歌紀念館基本竣工,常山宋詩博物館已被納入“三館兩中心”項目,現在已完成項目選址、方案設計。全面做好宋詩文化融入現代農業文旅綜合體工作,推進宋詩田園項目建設。通過積極爭取,常山江“宋詩之河”被納入省錢塘江詩路黃金旅遊帶規劃,綿延50公里的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旅遊專線和 “宋代文化小鎮”正由省旅遊職業學院積極規劃設計。招賢酒等宋詩産品開發初顯成效,許多産品正在謀劃開發中。
五、常山打造“宋詩之河”的啟示意義
常山縣地處浙西山區和浙贛閩皖四省邊際區域,地理位置偏遠,經濟基礎薄弱,資源稟賦匱乏,交通相對閉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準在全省相對滯後。但常山縣卻在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方面,結合實際,深耕歷史,轉變觀念,勇於創新,受到各級領導、各方文史專家與媒體的廣泛讚譽和充分肯定。對於浙江偏遠地區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融入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啟示一:一定要堅持提高站位,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省委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浙江省委省政府實施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作出了打造詩路文化帶、詩畫浙江大花園的重大決策,強調要加大文化與自然遺産、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力度,挖掘傳承地方特色文化,進一步延續浙江文脈。常山縣打造常山江“宋詩之河”,正是對優秀歷史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貫徹落實了中央與省委要求。
啟示二: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和自身實際,勇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錢塘江唐詩之路”的戰略決策之後,作為錢塘江源頭縣的常山縣,積極啟動了唐詩資源的調查。結果發現,常山的唐詩數量很少,而與此同時意外地發現了數量驚人的宋詩,百里常山江,堪稱是一條鑲嵌在千里錢塘江上的一條罕見的“宋詩之河”。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提出打造常山“唐詩之路”,顯然是違背歷史史實的。常山縣堅持實事求是,以創新的勇氣和對歷史負責的擔當精神,在缺少唐詩資源的條件下,創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宋詩之河”,為詩畫浙江建設提供“常山樣本”的重要決策,為省委省政府打造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拓展了新視野,豐富了詩畫浙江大花園的美麗內涵。
啟示三:一定要堅持文化自信,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注重挖掘自身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傳承基礎上的,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各地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而成。常山1800年建縣史,是5000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和縮影,也有著具有自身濃郁特色的優秀區域文化。常山歷史文化孕育于古代北方常山郡,在宋代進入輝煌的文化高峰期,僅宋代進士就達近百名之多;常山江是南方八省與兩浙之間的重要航運通道和景觀大道,大量詩人往來,留戀秀麗風光,寫下大量詩篇;同時由於經濟發達、寺廟眾多,吸引了大批“宋室南渡”的官員文人來常山寓居,其中就包括著名中興賢相趙鼎,成為常山宋詩的重要來源。而在此前唐朝,此後元、明、清等朝代,常山歷史文化成就卻相對要平淡得多。宋詩的知名度雖不及唐詩宋詞,但收復中原﹑還我河山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涌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這也是常山宋詩最重要的特色,這與我們當前的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高度吻合的。
啟示四:一定要堅持文化惠民,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新時代,老百姓早已告別了物質短缺和基本溫飽,正在向更高水準的全面小康邁進,精神文化越來越成為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好文化惠民文章,通過項目化、物化、具象化等表現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城鄉建設,進入群眾生活,發揮以文化人、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提升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豪感;通過文旅融合、發展文化産業等途徑,讓文化産生效益,成為人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為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發揮積極作用。(作者係中共常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常山縣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 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