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生平事跡考究之文人情懷

時間:2021-03-02 15:41:07 | 來源:中國網衢州

首頁>研究成果>

趙鼎是南宋初期赫赫有名的賢相,也是一位才高識遠的詩詞大家,具有濃郁的文人氣質。説起來,這與傳統科舉制度講求“學而優則仕”有著很大的關係,十年寒窗苦讀,賦予了他紮實的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

趙鼎能文善詩工詞,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傳世,清代《四庫全書》以明代《永樂大典》為底本,收錄了趙鼎詩174首,詞25首,奏議64篇,駢文14篇,筆錄7篇,又根據《歷代名臣奏議》增補了奏議12篇,共有296篇,仍編為十卷。《全宋詞》則編有《得全居士集》,其詞多達45首。如此算來,趙鼎存世的詩詞文章共有316篇。

本文對趙鼎的詩、詞、文章作一粗淺辨析,借此來感受一下趙鼎的文人情懷。

詩:憂國憂民、情真意切

趙鼎留存的作品以詩最為豐富,多達174篇。其詩根據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時事詩、咏物詩和抒懷詩。

趙鼎一生跌宕起伏,歷經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從人微言輕的縣尉一步步上升到位高權重的宰相,平時對時政國事異常關切,筆下自然也留下時代變遷的烙印。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趙鼎見京城汴梁民不聊生,於是上表請高宗回京,憂國憂民之心可見一斑,有詩《車駕還汴》:“孝感天心格,憂勤國步艱。賈生休賦鵩,貢禹欲彈冠。白髮他鄉客,清尊此夕歡。如聞京兆尹,拜表請回鑾。”南渡之初,宋室隨遷大臣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二,趙鼎胸懷全局,深切認識到人才建設的重要性。“敢嘆邊氛熾,今聞公道開。中原非世事,南國自人材”(《泊小金山覺渡寺僧言建德知縣桐廬知名婺州教授皆被召》)、“威棱徒料峭,生意自斕斑。誰是淮西將,提兵夜斬關”(《次韻富季申雪中即事》)等詩句,表達了趙鼎對國家選拔人才政策的誠心擁護和對賢臣良將的迫切渴求。

趙鼎的咏物詩也較多,主要為咏梅詩和咏景詩。趙鼎對梅有偏愛,經常借梅喻人,寓意于物,有咏梅詩13首。如“桃李叢中獨立難,自憐孤艷層春寒。微風只解分香去,流水猶能照影看”(《洛中次韻河南令王子與觀梅》)“黃梅一株香颼颼,青蘋浮水涵春洲。那知落雪紛滿頭,但覺香露沾衣裘”(《獨樂園夜飲梅花下》)等,借助對梅的讚賞,把士大夫“孤傲淡泊、高潔雅逸”的人格品性形象地凸顯了出來。咏景成詩也是趙鼎一大愛好,每至一處,必有頌誦,尤其是對於故地勝景,賦詩更多。如宣和元年(1119),趙鼎在山西老家丁母憂期間,他將蒲州勝景逐個題詩,共有《蒲中雜咏》33首。紹興年間(1131-1132),趙鼎謫居常山縣期間,在黃岡山建造了“獨住亭”,並專門賦詩,鐫刻手書于石上,“亭前舊種碧瑯軒,別後何人著眼看。山下溪流接潮水,時憑雙鯉報平安”,引得張浚、沈與求、呂本中等眾多好友紛紛和詩共鳴。

唱和抒懷,是趙鼎詩的一大特色亮點。官宦生涯中,趙鼎以詩會友,交遊唱和,藉以抒發內心的抱負和情感。崇寧五年(1106),趙鼎登進士第,時年22歲,他寫下了“氤氳和氣鳳城春,正是英豪得志辰。雨露九重均造化,丹青千字富經綸”(《登第示同年》),與同榜好友共用登第的喜悅,大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擔任洛陽令前後,趙鼎經常與宋退翁、張與之、王子與等一群同道中人把酒言歡,縱情賦詩,寫下了《獨樂園夜飲梅花下》、《次韻退翁雪中書事》、《次韻張與之登巽亭》等詩。趙鼎唱和抒懷最鼎盛時,當屬隱居常山縣黃岡山永年寺期間,在近兩年的山村悠閒時光裏,趙鼎作詩80余首,其中唱和詩達30多首。尤其是與范衝、魏矼、了空和尚之間的唱和,你來我往,以詩言志傳情,後人將其彙編成《三賢唱和詩》,傳頌一時,可惜詩集現已散失。

趙鼎入京之前,有近二十年在偏遠荒僻地方任職,又恰逢國事之亂,心中也有過迷茫、困惑與壓抑,經常借助詩歌形式,與親友互相慰藉。“念昔一笑相逢初,我時尚少君壯夫。十年再見輦轂下,我鬢斕斑君白鬚”(《舟中呈耿元直》)、“幽心迷簿嶺,斷夢阻關河。賴有清樽酒,時時一醉歌”(《左馮翊寄東鎮張致一兼聞喜親舊》)、“勞人州縣若為情,蹭蹬窮途已半生。愁滿西風雙鬢白,夢回中夜寸心驚”(《次韻縣尉》)。翻開詩卷,念故思鄉之情無處不在,尤其在遭受貶謫後,這種情緒更為強烈:“賀監湖邊樹樹花,東風隨意作紛華。那知老守懷歸切,隴水秦雲是我家”(《丁酉春紹興書懷》)。

詞:婉媚含蓄、悲壯激昂

詞是詩的別體,是民間歌曲與文人酒邊文化結合的産物,類似于現在的流行音樂歌詞。趙鼎傳世的詞共45首,歷來評價很高。南宋文人黃升在《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中稱趙鼎詞“婉媚,不減《花間集》”,清人周頤在《蕙風詞話》稱其詞“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裏”,《四庫全書總目》則説他“本不以詞藻爭短長,而出其緒余,無忝作者,蓋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繪句而工者”。

宋室南渡之前,經濟繁華,民生富足,朝野上下普遍蔓延著享樂之風。這期間,趙鼎的詞含有香艷嬌媚之韻。清人李慈銘在《〈南宋四名臣詞〉序》中認為:“四公中,得全居士(趙鼎)之詞最為艷發,似晏元獻(晏殊)。”以《點絳唇•春愁》為例:

香冷金爐,夢回鴛帳余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上闕中的“鴛帳、嫩”,映襯出一段多情浪漫的時光,但這只是個往日的春夢,如今滿腔的孤獨恨意,無人能訴,無處排遣。下闕則通過“褪、近、盡、緊”等字眼,再三強調“消瘦”的情境,傳達出作者深深的憂慮之心。詞中雖有艷筆,但能以簡約細膩的文字給人以無盡的想像空間,令人神思遐想。澳大利亞雪梨教育局助理局長史雙元博士評價道:“這首詞自然屬於婉約之作,但婉而不弱,約而不晦,……惋嘆之中又有著堅韌,婉約之中不失筋骨。詞的語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到口即消卻耐人尋思。”哪個少年不多情,趙鼎早期婉媚詞作有不少,如《蝶戀花(部員外郎謫監長道之白石鎮)》、《怨春風(閨怨)》、《畫堂春(春日)》等。其中《浣溪沙(美人)》描述了一位女子與情郎依依惜別時的場景,情之深意之切,令人噓嘆:

艷艷春嬌入眼波。勸人金盞緩聲歌。不禁粉淚揾香羅。

暮雨朝雲相見少,落花流水別離多。寸腸爭奈此情何。

據考,趙鼎有一小妾,名為三十六娘。趙鼎對她寵愛有加,其《家訓筆錄》專門列有一項:“三十六娘,吾所鍾愛,他日吾百年之後,于紹興府租課內撥米二百石充嫁資,仍經縣投狀,改立戶名。”遺囑裏專門讓小妾再嫁,並撥付以嫁資,這種觀念在今天也算是思想新潮,意識超前。這首《燕歸梁(為人生日作)》疑是趙鼎賀三十六娘生日所作。

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湘裙明佩響瓊瑤。散馥鬱、暗香飄。

小春十月寒猶淺,粧粉弄梅梢。秦樓風月待吹簫。舞雙鶴、醉蟠桃。

南渡後,趙鼎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詞的題材選擇上,除了傳統的傷春悲秋、情人相思外,更多地抒寫了憂時念亂、貶謫羈旅、隱居閒逸的情懷。如南渡初期,趙鼎寫下了“世皆傳誦”的《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

慘結秋陰,西風送、霏霏雨濕。淒望眼、徵鴻幾字,暮投沙磧。試問鄉關何處是,水雲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腸欲斷,頭應白。空搔首興嘆,暮年離拆。須信道消憂除是酒,奈酒行有盡情無極。便挽取、長江入尊罍,澆胸臆。

該詞上闕借景抒情,字句中無不透露出北宋淪亡後去國離鄉、南北莫辨的淒涼景象;下闕則描述了憂憤交加的心境,最後一句“便換取、長江入尊罍,澆胸臆”,氣勢磅薄,直抒胸懷,有畫龍點晴之效。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認為“此類皆慷慨激烈,發欲上指,詞境雖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類似的詞還有《河傳(秋夜旅懷)》、《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等,悲憤激昂之情躍然紙上。

趙鼎與友人唱和交遊的詞也有不少。如《浪淘沙(九日會飲分得雁字)》、《西江月(過福唐留別故人)》,述盡故友間的情深誼長。論交往相知,趙鼎與親家公范衝最為密切,寓居常山縣黃岡山期間,除唱和詩以外,趙鼎還曾一連寫詞《好事近》四首,呈于范衝,顯露出難得的超脫閒逸。

《好事近(雪中攜酒過元長)》:

春色遍天涯,寒谷未知消息。且共一尊芳酒,看東風飛雪。

太平遺老洞霄翁,相對兩華發。一任醉魂飛去,訪瓊瑤宮闕。

好事近(再和)

羈旅轉飛蓬,投老未知休息。卻念故園春事,舞殘紅飛雪。

危樓高處望天涯,雲海寄窮發,只有舊時涼月,照清伊雙闕。

好事近(再和)

一炷鼻端香,方寸浪平風息。汲取玉池春水,點紅爐微雪。

年來都以酒相妨,進退只毫發,卻道醉鄉深處,是三山神闕。

好事近(再和)

煙霧鎖青冥,直上九關一息。姑射有人相挽,瑩肌膚冰雪。

騎鯨卻下大荒來,天風亂吹發。慨念故人非是,漫塵埃城闕。

這一組《好事近》詞,一方面,“且共一尊芳酒,看東風飛雪”、“年來都以酒相妨,進退只毫發,卻道醉鄉深處,是三山神闕”等,體現了趙鼎歸隱田園後悠然自在的心情,以及與友人歡聚談笑的超脫感和滿足感;另一方面,“羈旅轉飛蓬,投老未知休息”、“慨念故人非是,漫塵埃城闕”等詞句中,也隱約流露出落寞感傷的情緒。

文:氣勢暢達、渾然天成

趙鼎的文主要包括奏疏、駢文和一些自傳性的筆錄。《宋史》稱“鼎為文渾然天成,凡高宗處分軍國機事,多其視草,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號《得全集》,行於世。”

宋室南遷後,上諫論政、建言獻策這種方式讓趙鼎的才華顯露無遺,在他個人升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宋史》記載:“上曰: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遷侍御史。”可以説,趙鼎提出的四十項建議,有三十六項被朝廷採納,深受高宗讚許,這一方面得益於趙鼎才智過人,謀略超凡;另一方面,與其奏議中顯出的文采才氣也有莫大的關係。不久,金兵逼近長江,高宗召集大臣討論應對之策,“鼎陳戰、守、避三策”,高宗深以為然,於是又“拜御史中丞”,趙鼎正式步入朝廷重臣之列。

建炎年間,高宗認為神宗、哲宗等前兩朝的歷史記載多處失實,朝廷上下議論不一,於是令趙鼎以宰相之職監修這兩朝史書。在趙鼎的主持下,兩部史書皆實現了“是非各得其正”的效果,高宗對此非常滿意,親書“忠正德文”四字及《尚書》一帙賜予了趙鼎,並稱“《書》所載君臣相戒飭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斯道。”這是對趙鼎文才的最高褒獎,其作品集《忠正德文集》也因此命名。

趙鼎出口成章,即使在落難時期,其展現的文采亦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紹興八年(1138)起,趙鼎一貶再貶,從紹興到泉州,到潮州,再到漳州,最終到吉陽軍(海南三亞),但忠君報國思想卻始終堅定如一。在《謝到吉陽軍安置表》中,以駢文形式向高宗表明心志:“白首何歸,悵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看後,不由感慨:這老頭還是像以前一樣倔強!

貶謫期間,趙鼎深知秦檜為人奸詐,絕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先後作《家訓筆錄》、《辯誣筆錄》、《自志筆錄》,一方面總結人生,交待後事;另一方面自我辨析,以正視聽。紹興十七年(1147),趙鼎不食而卒,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意思是説:我死後,會像殷商宰相傅説一樣,騎著箕、尾兩座星宿回歸到天上去,但是我的靈魂氣概會化作高山大河,雄壯地推動宋朝的富強興盛。其忠心不二,天地可鑒。難怪宋代詩人陸游讀到這兩句話時感嘆道:“嗚呼!不可謂偉人乎?”

趙鼎死後,天下聞而哭之。朝野文人紛紛作文悼念,傳寄哀思,祭奠詩文達數十篇。其中,南宋四名臣之一胡銓的《哭趙鼎》流傳最廣:“以身去國故求死,抗疏犯顏今獨難。閣下特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一坵孤冢寄瓊島,千古高名屹太山。天地祗因慳一老,中原何日復三關?”

趙鼎的一生雖然歷經磨難,可終究還是相當成功的。論功名,他是南宋第一賢相,《宋史》載:“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論文才,他文章渾然天成,御賜的“忠正德文”可為證明。泉下如有知,趙鼎自當含笑瞑目。

(作者係常山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常山縣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王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