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一部“垂諸後世”的經典

時間:2021-03-02 15:45:05 | 來源:中國網衢州

首頁>研究成果>

一、書的作者及成書過程

《袁氏世范》原名為《俗訓》,作者為南宋淳熙五年(1178)任樂清縣令的信安(今浙江常山縣)人袁採。袁採,字君載,生年不詳,卒于1195年。光緒版《常山縣誌》載:“袁寀(同採),圓通寺前人”。他自小受儒家之道影響,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讚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早年做過太學生,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及第,曾任萍鄉縣主簿、樂清縣知縣、婺源縣知縣等職,後官至監登聞鼓院(一説監登聞檢院),掌管軍民上書鳴冤等事宜,即負責受理民間人士的上訴、舉告、請願、自薦、議論軍國大事等方面給朝廷的進狀。

袁採為人剛正耿直,以廉明著稱於世(《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等在該書提要中冠之“以廉明剛直稱”)。在樂清任職期間,感慨當年子思(孔子之孫)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俗訓》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美化風俗習慣。該書約成于他在德清任職的第一年即淳熙五年(1178)。取名《俗訓》,明確表達了該書是寫給“田夫野老,幽閨婦女”等平民百姓的,以達到厚人倫、美習俗的目的。其成書立意與顏之推的 “非敢軌物范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的初衷是有很大不同的。

《俗訓》撰寫剛一完成,便引起不小的反響,遠近之人爭相抄錄。“假而錄知者頗多,不能遍應”。袁採這才開始刻板印刷,淳熙六年(1179)初版。出書之前,袁採請其同窗、隆興府通判劉鎮為該書作序。在反覆閱讀、品味數月之後,劉鎮深感“其言精確而詳盡,其意則敦厚而委屈,習而行之,誠可以為孝悌,為忠恕,為善良而有君子之行矣”。他認為此書不僅可以用來教化當地的百姓,可以“行之一時”,更應該“垂諸後世”。於是,他一揮大筆,便將書名改為《袁氏世范》。袁採“三請易之,不聽,終當從其舊雲”。此書在紹熙元年(1190)再版,後又多次印刷並被錄入《四庫全書》。

二、《袁氏世范》的主要內容

從《四庫全書》可悉,除劉鎮寫的原序及袁采寫的後序外,《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為宗旨,分睦親、處己、治家三卷。

睦親卷凡60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等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闡明家人族屬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人倫之道、教子之方、議親嫁娶、家産分割等家庭關係的方方面面。在論及人倫之道時,書中並未超越儒家傳統的“五倫”範疇,但所提及的家庭人倫關係更為具體和全面,為處理家庭關係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參照。文章把父子兄弟的矛盾,多數源於當事人的求全責備,或者是爭奪財物。如不是源於“責善”和“爭財”那主要是因為個性不同所致。在論及對子女的教育時,文中提出:“慈父固多敗子”、“人之有子,多於嬰孺時愛忘其醜”,於是“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在論及教子之道時,文章在繼承傳統重視家庭教育的同時,提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觀點為:一是教于幼,“幼而示之以均一,則長無爭財之患;幼而責之以嚴謹,則長無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則長無為惡之患”。從小對孩子進行正面的教育與引導,使孩子從小就明是非、懂禮儀、知榮辱。二是盡孝道。文章以身邊的飛禽走獸撫育後代作類比,“方其子初脫胎卵之際,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之不顧其身”來説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是以人不可不孝。至於如何行孝,文中也給於引導。如順適老人之意、使其盡其歡,事親誠篤等。三是不廢學。“猶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廢學。”在應讀書籍方面,並不局限于聖賢之書,而是提倡開卷有益。“史傳載故事,文集妙詞章,與夫陰陽、卜筮、方技、小説,亦有可喜之談,篇卷浩博,非歲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間,自有資益,不暇他務。”四是使有業。無論家庭貧賤富貴,家長都必須讓孩子有一門職業。有一份職業後,貧困者能解決生存,富家子弟也不會因無所事事而惹是生非。“貧賤而有業,則不至於饑寒;富貴而有業,則不至於為非。”當然,從士大夫角度看,其子弟首選職業自然是讀書習儒,“如能為儒,則醫、卜、星象、農圃、伎術,凡可以養生而不至於辱先者,皆可為也”。在論及女性倫理觀時,除提倡秉承傳統的行為規範外,還有不少觀點即便現在看來也是真知灼見。如為人之母,要會教子,均其所愛;主母“勿信他人之短”;“婦女衣飾,維務潔凈,尤不可議眾”;適逢丈夫怯懦蠢笨,能力差或不務正業或夫死子幼而婦人能自識書算,就要主動承擔責任,“自理家務,計算錢谷出入”或“其子同理家務,不致破家蕩産”或“教養其子,孰睦內外姻親,料理家務至於興隆者”。在婚嫁等方面,書中的觀點可謂針砭時弊,對媒人更是力陳垢弊。如對媒妁之言,“大抵嫁娶固不可無媒,而媒者知言不可盡信”,媒人“給女方則曰男富,給男方則曰女美”、“給女方則曰,男方不求備禮,切助出嫁遣之資,給男方則厚許其所遷之賄且虛指數目”。媒人之言不可輕信。而對婚姻必須門當戶對這一傳統觀念,文中亦告誡時人切不可貪圖對方門第或財富,而是要找品貌相配者。對當時流行的早婚、童婚等現象,文中也給於否定,“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時便議婚姻”。

處己卷計55則,縱論立身、處世、言行、交友之道,主要對家人弟子修身處事提出忠告。首先,要正己。“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後望其在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規勸別人,如果自己平時也做不到,卻要去規勸別人,就要被別人鄙薄。這與孔子、孟子的正人先正己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正己的同時,要善於改過。要自省自警,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要有“古人謂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之心態與人共勉,要“厚于責己而薄責人”。其次,要謹言。要少説話,“言語簡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要注意説話的態度,和顏悅色,避免言辭過激引人發怒。要“戒酒後語”。即便密友,也“不可盡以密私之事語之”,以免一旦關係破裂給人以把柄。要多聽老者之言,只要本著自己的良心、參照古代聖賢的遺訓、多向當代賢士求教,便“浮言不足恤”,同時要警惕小人“阿諛之言”,“小人當敬遠”。再次,要慎行。要重視生活細節,“輿馬衣服不可鮮華”,“衣服舉止異眾,不可遊于市”。不可輕受人恩,做到“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或有狂醉之人,宜即回避,不必與之較可也”。最後,要節用。要牢記祖輩父輩創業之艱辛,不能耽于酒色賭博或不務正業。要未雨綢繆,及早為孩子老人備好生業、粧奩、送終等相應之物。要時時刻刻懷有憂患意識,“起家之人,生財富庶,乃日夜憂懼,慮不免於饑寒。破家之子,生事日消,乃軒昂自恣,謂不可復慮”。

治家卷共72則,就家庭管理、持家興業的方方面面作了詳細的闡述。首先,要考慮居家安全問題。“人之治家,須令垣墻高厚,藩籬週密,窗壁門關堅勞”。要嚴防盜賊,時刻提防,加強巡邏,多儲錢谷。要注重防火,“火之所起,多從廚灶·····夜間最當巡視”。要注重孩子安全。小孩不以金銀珠寶飾其身,以免歹徒作祟;井必有幹,池必有欄,以防孩童跌落。此外,要恤佃重農,“國家以農為重,蓋以衣食之源於此”,對佃人“遇其有生育、婚嫁、營造、死亡,當厚周之。耕耘之際,有所假貸,少受其息······不可有非理之需;不可有非時之疫;不可令子弟及幹人私有所擾;不可因其仇者告語增其歲入之租;不可強其稱貸,使其供息;不可見其自有田園,輒起貪圖之意”。雖説這些恤農主張是從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角度出發的,但從其中唇齒相依的關係看,還是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與遠見卓識的。文章除對水利灌溉、桑果種植、畜禽養護、田産處置、鄰里糾紛、民間借貸、繳糧納稅、造橋修路等提出自己的主張外,還對雇傭婢仆這一細事提出建議,要選聘“樸直謹願,勤於任事”者,特別是雇傭從事管理的人員,“須擇其淳厚,愛惜家業,方可付托”;若族人、鄰里、親戚有“狡獪子弟,能恃強淩人,損彼益此”,不可用之以為爪牙,否則可能會引誘子弟為非作歹。文中最後提及造房,“是人家至難事”,切記不可好高求大,急於求成,傾其所有,要“逐年漸為之”,則“屋成而家富自若”。

三、《袁氏世范》的歷史地位

以治家格言為主的《袁氏世范》不同於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富有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而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又與百姓口味相投。該書一齣,便聲譽鵲起、好評如潮,成為“淳風俗、美教化、達人情”的家訓經典。時人謂“行之一時,垂諸後世”。《四庫全書提要》的評價為:“其書于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雖家塾訓蒙之書,意求通俗,詞句不免於鄙淺,然大要明白切要,使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顏世家訓》之亞也”。要知道,南北朝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結合自己人生經歷、處事哲學、思想學識寫成的《顏氏家訓》可是歷代先哲推崇備至、奉若圭皋的經典,被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而《袁氏世范》能與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譽的周公旦的《誡伯禽書》、與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命子遷》、與三國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北宋名臣包拯足為世人風範的三十七字遺訓、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歐陽修的《誨學説》、清初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規》》等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且“為《顏氏家訓》之亞”,足見其影響力之巨大與深遠。要知道,論名氣、地位及功勞,袁採只不過是南宋時期一位小小的七品縣令。來自江南小邑常山,既無顯赫身世,也非達官顯貴,更缺炫目光環。然就這一本只30000字左右的小書,傳世不久,很快便成為諸多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後又以不同的形式被編入《事林廣記》《古今圖書整合》等多部類書,又被錄入《四庫全書》,備受世人關注與青睞。

不僅如此,《袁氏世范》還在幾百年後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清代,此書便開始在日本、越南流行。日本江戶時代,有漢文加訓點刊本《世范校本》;越南《阮唐臣傳家規範(十九世紀越南阮逸著)採錄該書不少條文。直到當今,仍有不少的西方漢學家在樂此不疲地研究。美國的漢學家伊霈霞(音譯,下同)、墨子刻、約瑟夫·麥克德莫特和包弼德,都研究過《袁氏世范》。其中,伊霈霞不僅將該書譯成英文出版,還著有《宋代中國的家族與財産:袁採的社會生活觀》一書(此書1984年出版,被列為《康橋插圖中國史》所附《進一步閱讀書目》);而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一書第一章,把《袁氏世范》和《顏氏家訓》進行比較研究,以論證由南北朝到唐宋中國知識分子思想觀念的轉型。

如今,諸如:“小人當敬遠”“厚于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于憂懼破于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等早已成為世人交友、治事的至理名言。

(作者係常山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常山縣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鄧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