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之河浙江大花園“詩和遠方”之特色美篇

時間:2021-03-02 15:46:14 | 來源:中國網衢州

首頁>研究成果>

文化是靈魂,旅遊是載體,在開啟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2019年,“詩和遠方”成了浙江人對文旅融合的更深認識。“詩”以喻文化,“遠方”以喻旅遊,結合起來就是讓文化更好地走向“遠方”,旅遊就變得更有“詩意”。

充滿詩意的錢塘江水,從其源頭浙西三衢大地來,千轉百回,千里迢迢,穿越西東,在杭州灣奔向東海。現如今省委省政府,以“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文化品牌,給予人力、財力,精心研究與打造,使其更加燦爛照人,彰顯浙江文化邦土之無限魅力。

常山江宋詩之河,位處“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游,具有宋代詩歌特殊文化現象的一條河。它表現出宋代詩歌之量大,目前已收集1000多首;名人聚集之多,即大批北宋官員和文人墨客遷居常山;名人詩歌多,如楊萬里、辛棄疾、范成大、朱熹、陸游、蘇軾等四十多著名詩人寫下詩歌留于常山。這一文化特殊現象經省內多位文化大家的研究與考證,認為這是宋代詩歌表現較為豐富的區域現象,又與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形成唐宋文脈相承,有著辯證統一性,非常可研究,而且,可稱之為“常山江宋詩之河”。常山縣委縣政府基於這一研究成果的意義深遠,將“宋詩之河”確立為常山縣文化品牌,並予以打造。現今一年不到的時間,在錢塘江文化研究會指導下,在相關院校等專家教授的配合下,宋詩之河文化品位與內函,得到飛越的提升與豐富。又經投入大量經費,常山江兩岸詩歌活化、物化工程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宋詩文化品牌意識,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尤其是媒體的宣傳,可以講其品牌影響力,已得到省市領導層和社會各界的肯定。

常山江宋詩之河,是錢塘江詩路文化帶飄揚在浙西大地,呈現絢麗多彩宋文化的一段。充滿是浙江大花園“詩和遠方”特色文化元素,有著他鄉不可比擬的別樣品味與品位。舉力譜寫《宋詩之河,浙江大花園詩和遠方之特色美篇》可更加突出地彰顯浙江大花園之無窮魅力,造就浙江西大門之偉大形象。

一、“宋詩之河”孕含特殊地理之魅力

常山縣自古就被稱之為“四省邊際”、“八省通衢”、“兩浙首站”、“浙西重鎮”等美譽。在西元218年的東漢建安23年,閩浙贛皖四省邊際,常山成為此區域的首個縣邑。在當時,四省邊際沒有江山、玉山、開化等縣,常山是這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也就是説在那時,常山縣就確立了在四省邊際的特殊地理概念。

1.區域功能的特殊性表現

東漢建安23年,即西元218年,之所以孫氏集團析新安建常山縣,就是因為錢塘江源頭有條常山江,已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水上之路。其實,在當時的常山縣境內,還有一條水之西流的金沙溪(現在玉山縣境內,玉山西元695年前屬常山),兩水之間一條陸路古道40公里相接,常山就成了水陸相交,舟車交盡之特殊之重地。隨著歷史的演繹發展,到宋朝時,這條水陸構建的古道,已是朝野自然而然不二選擇的八省通衢古驛道了。用今天話説,是一條鑲嵌在北緯30度上,從東海之濱,沿錢塘江而上,經過常山,通贛、湘、黔、桂、兩廣、滇、川蜀等八省的八千里古道。新中國交通發達後320國道與G60高速取代了其交通功能。然,其沉澱在北緯30度八千里區域民間百姓心中的文化與鄉愁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中央電視臺《北緯三十度》大型系列片拍攝播放以後,其歷史文化魅力再現全球之後,更加引起人民的興趣,並産生無限的神秘之感。當然,常山也在系列片中佔有三集之地位。

2.古代的繁榮魅力景象

八千里古道的形成,常山江古航道的功能更加彰顯其無窮的魅力。

(1)古道日行人千億。在常山與玉山兩縣(玉山于西元695年從常山分出)之間這條40公里的陸路古道,承載常山江與金沙溪(又名信江)的水陸轉机,客貨過往之必經。而這40公里古道,又是八千里古道中要隘,行走古道上的人流量之多有詩為證:“西高峰下路,日行人千億。熙熙復攘攘,日夜行弗停。”西高峰下路,指的就是八省通衢古道進入常山古縣城西門的路。《常山縣交通志》記載曰:常玉古道,日用挑夫的扁擔有千余條,日用的羊角車有六百輛之多,過往馬牛車、轎子及馬匹無數。可見這條古道上的盛景。

(2)“常山江”雅名“常山港”之背景。八千里古道盛景所帶來的常山江繁榮,是常山古代影響力的所在。加上,四省邊際百姓的出行對常山江也自然成了唯一選擇,故而,常山江的兩岸商埠碼頭就應運而生,到宋代可謂是鱗次櫛比,客棧貨站比比皆是,常山江上一派繁榮,有詩云:“日看江上千張帆,夜觀兩岸萬盞燈”。整條常山江處處港口碼頭,故而常山江在辭典裏被注名為“常山港”。

(3)常山古縣城都市風光的表現。古道古航道的繁榮,自然帶來常山縣城的繁榮。位處四省邊際,兩浙首站,八省通衢的浙西重鎮。到了宋朝,尤其南宋時期,常山縣城已基本形成五隅三街,四城門(迎恩門、來遠門、拱南門、觀瀾門)及城墻外三水(護城河、內河、紫港三水相通),各個區域都呈現了人氣旺盛,生意興盛的繁榮態勢。《常山縣誌》析得,駐城商幫就有:徽幫,形成一個小區之規模,取名“新安裏”;閩派,立媽祖神廟“天妃宮”于護城河畔,緊挨建有貨客之棧與會館,是座影響江南的閩派建築,體量宏偉,用料之貴,工藝之精,載入常山建築史冊;豫章商會,即江西會館,坐落于縣治東側,幾乎佔有整個龍門路區域;江山幫擁立小東門護城河東畔與紫港大生壩區域,之外還有紹興、慈溪等商幫、商行分佈于街區。《縣誌》又載析,縣城不僅商業興旺,其他各行各業都如日中天,故而有説,常山在當時僅此與杭州之繁榮興盛。

二、宋詩之河,擔當浙江大花園西大門形象使命

縱觀浙江大花園整體結構與特色規劃宏圖,常山江宋詩之河,為浙江大花園美麗示範功能區之列。常山江宋詩之河,又處在功能區與閩贛皖三省門戶對接邊際線上,故而,擔當浙江大花園西大門形象使命的重任在肩。

常山江宋詩之河,特殊的區位地理,必須擔當特殊之使命。浙江走在前列之形象,即是動力,也是壓力。常山江宋詩之河,門戶之鄰有黃山、三清山、武夷山、龍虎山等世遺名山大川,而且,都在一個半小時圈內,我們必須利用一個半小時核心特殊區位,展示我們特殊魅力,使其品牌效應與我浙江大花園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常山江宋詩之河品牌效應形成合力,讓全球遊客能興致攀登世遺大山,後來心安沐浴宋詩之河,或心安宋詩之河,周邊的名山大川,在計劃或日程中的遊覽支線。

現任車俊書記又與江西省委書記劉奇形成共識:建設浙贛兩省邊際發展示範合作區。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又將衢州融入杭州都市圈,而且黃山市一起進入圈內。這等等提出與決策的形成,都突出了常山江宋詩之河特別區位的使命感。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常山江宋詩之河的特別區位優勢,下決心,花力氣打造,使其真正意義上展示浙江大花園西大門“詩和遠方”的無窮魅力,真正意義上擔當起浙江走在前列的形象使命。

三、“宋詩之河”彰顯浙江大花園特色文化內涵

常山江宋詩之河的特殊文化現象,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她是有著漫長歷史文脈承啟而來,又不斷豐富與影響傳承的,縱觀其內涵與影響力,巔峰于宋代,提煉于當今,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常山江宋詩之河文化的厚重,必須自信地用心用力務實于浙江大花園“詩和遠方”良好形象的打造。

1.詩人云集,詩歌富集,宋詩之河,科舉文淵

常山江宋詩之河,在人類歷史長河裏,開埠較早,其之天然地理條件,成為人類生活與生存發展的良好之路,常山,才成為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等之重要人生驛站。《常山縣誌》及相關史料讀析,僅宋代,就有趙抃、趙鼎、范衝、魏矼、蘇軾、楊萬里、辛棄疾、范成大、陸游、曾幾、徐幸隆、趙希琯、朱熹、汪應辰、胡宿、程俱、李處權、毛滂、汪藻等四十多位詩人,或寓居常山,或遷居常山,或因公足跡常山,或因常山之不二選擇的古驛道重鎮過往。他們都因常山江之美景觸景生情,或因偏隅一方的常山美好生活環境,引發他們愛國情懷的百感交集等等,而留下他們的詩懷,留下足跡與故事,包括他們作詩賦詞的活動地點與場所。

宋代,常山詩人的雲集,對常山文化振興的影響與作用非常之大,《縣誌》讀析,常山儒學真正設置並積極施行,是宋朝紹聖丙子年(1096),尤其是因大批宋朝大臣命官與詩人及士大夫的常山出現,常山之科舉文淵表現更加突出:常山縣城文峰塔,象徵文運振興,建於宋朝乾道戍子年(1168);繡溪“三江”姓氏博學多才、精通五經,成為衢州、信州(上饒)、徽州等周邊青年學習榜樣典故,發生在宋朝;常山歷史上進士及第,百分之七十是宋代的。所以,常山之後現出“一門三御史”、“九子十登科”、“ 父子五登科”、“一門九進士”“一門十八進士”等科舉佳話。在古代,常山縣城,父子坊、進士坊、四賢祠、名宦祠、鄉賢祠、報功祠等在各街區林立彰顯,呈現出一派良好社會風尚。

當今,常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打造,成立宋詩之河文文化研究會,與錢塘江文化研究會,與院校教授專家等建立宋詩之河文化研究合作機制。舉辦“宋詩”全省書法大賽,召開宋詩之河文化研討峰會,打造宋詩田園和常山江宋詩長廊,舉辦中小學生宋詩配畫與宋詩朗誦大賽,良好有序地將宋代雲集常山的詩人整體形象再現與活化,有效地讓富集于常山江的千百首宋詩唱響常山,目的就是讓宋代造就常山科舉文淵的魅力更好地助推常山人才輩出,讓常山江宋詩文化環境更加蔚為壯觀,成為浙江大花園的一支獨秀。

2.“禪悅之風”積澱的文化元素厚重與獨特

從史料讀析,大宋江山統一以後,大批朝野文壇巨匠,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整理搶救與研究,因唐末之亂不堪,幾乎毀滅的唐朝文化。他們在搶救與研究的同時,開始創建與豐富宋代詩歌創作手法。這項運動,當時,大批僧伽們也涌進了文化搶救潮流之中,而且,當時的諸多文化搶救活動也就在寺院中展開,僧人的文化地位也凸現出來。到了北宋中晚期,達官顯貴與僧人交往,已逐漸表現出時尚與高雅,故而之後有了“禪悅之風”的興起。

常山因地理區位之特殊,佛文化發達較早,《縣誌》載析,隋代就建有寺廟,到唐宋時,常山江畔的寺院林立,多達三十來座。常山佛文化的興盛,又與吳越王錢镠及子嗣的歷代崇佛之習以及勤護法、廣建寺、興香火,為家國祈福,為宗人積德的善舉密不可分,尤其忠懿王錢弘俶在位時,更是表現特別。

常山寺院林立,佛文化的勃勃生機,自然成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禪悅之風”興盛一域。《常山縣誌》及史料載析有:趙鼎、范衝、魏矼等的黃岡永年寺賦詩唱和;朱熹、呂祖謙等石硿華嚴寺的“三衢會”;徐幸隆的北殿寺居家養病與徐大興的護國寺命名,並撥數畝田地于寺院僧人經營;僧人釋凈端的《送客之三衢》;江裹《靈峰寺》、翁蒙之《華勝寺趙壁》的詩作等等。當然遷徙常山寺院的那些士大夫們與常山本土的儒生和悅交往,也是宋代常山文化的一面風尚。

“禪悅之風”豐富的表現,為常山江宋詩之河的文化內涵積澱了豐富的元素,儘管,許多的已無史料記載,但,民間流傳的版本之説很多,也很有意思;特別是留下有的諸多人文遺跡,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傳承的節點、亮點,非常厚重與獨特,是常山宋詩之河“詩和遠方”文旅項目規劃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3.詩人名人帶給常山江宋詩之河的詩外多元文化

常山,充滿了八省通衢的古道資訊,商賈雲集生活氣息,以及歷史社會遷徙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宋室南遷後,開封及北方移民大批安居樂業于常山,就更加表現出常山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即,常山縣城徽派文化、豫章文化、閩南文化、紹興文化等所構建的主體元素上,又添加北宋都市文化。可以説,在當時的語言上、飲食上、婚俗上、服飾上都表現出較明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多樣文化集聚常山,經長期的相互影響與互補,在常山這方水土上,又形成具有特別性的文化形態。如:民間吹拉彈唱方面,常山雖有婺劇、越劇及民歌個性保留,但嗩吶班與十面鑼鼓就表現得既有江南的細膩味,又有北方的豪邁粗獷;民間喝彩歌謠既有江南水鄉的幽默詼諧風趣,又有北方高腔的響亮;建築上呈現出以徽派為底色,又有閩派風格和江南水鄉格調的混合型;飲食上更是多樣呈現,各自優秀的得以保持,並相互影響有所改良,主要表現在麵食上的多樣性,口味的鮮辣性,酒類的多樣性;待人接物的禮儀方面,常山表現出的特別好客有禮,寬容包容,從無外來之分,這一點,在當今招商引資全國推進中,可以説,得到了幾乎所有客商的肯定。我們研究分析認為,常山一是八省通衢古道驛站地,大家相逢都是客;二是常山幾乎都是移民客(據統計常山三十四萬人,族姓就有277個,至今仍保留方言群體十多個),故而,養成相見客氣禮貌,相聚出手大方,結義交友情在理中。所以説常山江宋詩之河“詩和遠方”文旅的開發與運營,將以豐富多元民俗文化,民風民情,就可贏得賓客紛至遝來。因為,除上述文化多樣以外,還有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以及許多非常有研學趣味性、文化性、故事性、歷史性、實用性的項目載體。

四、宋詩之河,富於陶淵明桃源之情調

常山江宋詩之河,當人們走進所看見與感受到的,一定是陶淵明筆下的桃源情調,那麼的生態、純粹、養眼、怡情、別有洞天。

1.一條富於古韻的河流

常山江宋詩之河,説其富於古韻,那是沒有任何異疑的,這條河自人類親近之日起,到常山建縣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裏,她承載與孕育了豐富的社會文明,尤其是建縣後的文明治理千百年,幾乎可謂是我國北緯30度八千里文明古道,與千年京杭大運河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只不過常山江宋詩之河在宋朝結束後,偏離朝廷,失衡于南北文化交流中心,不再有大運河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常山江必經還是八千里古道上燦爛耀眼的一段,它的歷史意義悠久,且有曾經的光輝與榮耀。

在常山江的百里風情水岸,有三座古縣城,八座古村鎮與古街區,近三十個古村落,四十多個古渡口,十多處古商埠碼頭,之外沿岸區域寺院與古跡無數,包括古建築等,這都充分反映常山江古韻綿長。宋代之所以有那麼詩人留詩常山江,也是因為這文化古韻所表現出物化的條件反射。也正是因為有此特殊之境地,才留下宋代那數位詩人、名人的人文足跡,給常山的古韻營造得更加豐滿,尤其那“中興賢相”趙鼎的忠骨和“護國將軍”徐幸隆忠骨以及“信安郡王”趙希琯忠骨埋在宋詩之河畔,更加增添宋詩之河古韻篇章。故而,給我們啟示,這豐富多樣,濃濃之古韻,不也就是常山江“詩和遠方”的不可多得,或説他鄉無法比擬的燦爛文化元素嗎?

2.一條天然純粹美麗的河流

常山江,流淌在常山人心間,她自西至東,滋潤兩岸三十四萬百姓,是常山人的母親河。

九曲十八彎的常山江宋詩之河,從常山縣何家鄉文圖村流入,到招賢鎮官莊村出境。整條河道落差四十多米,綿長百里間的河道上,灘潭相間,犬牙交錯,河水清澈見底,堤岸純粹生態,行船水上,兩岸大山與原野,村莊與丘陵,古渡與商埠碼頭,人文古跡與古樹、古橋、古亭、古牌坊、古村落、古鎮、古街等等,組合成一幅充滿江南風物清嘉色彩的美麗畫卷,給人以那麼的詩情畫意,別有洞天,給人以船行景移,變幻無窮,彰顯四季交替變化的景色,給人百看不厭,而且,心曠神怡。

(1)宋詩之河的西端是“十里長風大峽谷”。顧名思義,這條峽谷約十里之長,兩岸高山壁立,峽谷之水因一彎新月之狀被攝影師拍成作品,取名“新月灣”,許多文人還就此名此景撰文寫詩而讚美;峽谷之水又因長風大峽谷口,建了長風大壩,而蓄水成湖,山水如畫被人們稱為“長風湖”;峽谷之中一條十里長街全是清水魚莊(酒店),成為浙贛皖邊際的特色,三省邊際的食客,天天將這裡熱鬧的繁榮如市,故,又名“十里長風魚街”;峽谷的“石門佳氣”是常山十景之一,因為石門佳氣不僅僅單指實地環境之清純,還有寓意趙鼎之忠骨和靈魂之氣。長風大峽谷,是宋詩之河“詩和遠方”不可或缺的一域。

(2)宋詩之河的繡溪之秀。這是接長風大峽谷流淌在常山縣何家和輝埠兩鎮之間,彰顯灣水河灘,純粹生態之美的一段,之所以此段溪水,在古代被稱之為“繡溪”就是因其環境的優美,如天工繡織而成。船行繡溪讓人聯想起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灘》:“一葉輕舟,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燈。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繡溪之秀,充滿“詩和遠方”良好意境。

(3)十里紫港勁揚帆,千年古渡唱宋詩。這是常山千年古縣城的一段港水,宋詩興盛的十里商埠港段,分上埠、紫港埠、三里灘埠三段。在古代有“江上千張帆,兩岸兩盞燈”之盛景。現如今儻溪古橋、紫港大橋、金川大橋、常山大橋、富足山大橋、長圩大橋如一道道彩虹般呈現江上,整潔河堤是詩的文化走廊,給人們慢步河堤,飽閱宋詩的宏大空間。清澈的河水,伴人以寧靜的環境。古人之所以稱此水為紫港,是因為河水清澈,河裏水草色澤呈現水面,紫光耀眼,又有風吹水霧如紫氣東來之感,故名“紫港”。

(4)富水灣十里潭水深深。縣城紫港下游一段十里潭,水之南挂榜山,壁立於水中。這裡潭淵水深,古代人煙稀少時,潭水靜靜之流淌,非常冷清陰森,一般只有打漁者才敢前往此水域。現如今潭之東段,將在航道梯級堰壩功能作用下盈蓄的如一面湖水,把水之南北的富足山、水南、渣瀨灣三村映襯的更富詩意,而十里潭的上游半段北岸河濱之堤,已營造出了遊人賞花看水讀宋詩的環境,非常和諧生態,加上與中國第七座國際慢城座落于縣城東面,于之連接一體,這裡純粹是“詩和遠方”的水上走廊。

(5)胡柚林蔭的河道,古縣古鎮古埠的風情。常山江宋詩之河的下游,穿越在青石、招賢兩鎮柚林間,兩岸柚林茂盛,水映灘潭交錯相間,是遊客河灘與柚鄉生活體驗,包括水域拓展與古縴道拉縴體驗的最佳區域,在水的南岸的賞石小鎮,觀賞石文化聞名全國,乃至全球。

青石溪口的古埠、楊家埠、虹橋古街埠和招賢古街古埠的風情,與柚鄉水岸天然景觀形成的美麗環境,良好地呈現“詩和遠方”意境,為遊客之流連忘返。尤其是遊客走進柚鄉人家,不免想到陸游的《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那環境給人以賓客如歸,非常親切有生活樂趣。

在特別特色特有韻味的招賢古鎮,邊暢飲招賢酒,邊欣賞招賢古渡的風景時,更是讓人聯想楊萬里的“一生愛招賢酒”的詩句和陸游與楊萬里等《過招賢渡》的作詩情境。

五、宋詩之河,詩的玉宇

走進常山江宋詩之河,王維之空山仙境在心田,太白唱醉了的明月在天空,杜甫讚過的春雨在伴行,還有那東坡先生“十里長風吹破(璞)石,三潭印月照斷橋”那真實寫境寫意的詩句與放翁相隨放歌之美妙夢幻等等的感覺,給人完全進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美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的無限詩意絕妙的境界之中。

常山江宋詞之河,流淌在浙江美麗大花園,那是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的亮麗呈現和最美展示,是浙江大花園西大門對外形象的樹立,更是浙江省踐行“兩山理論”與詮釋“詩和遠方”文旅融合的宏偉篇章。

(作者係常山縣宋詩之河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王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