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道可以成就一處風景,一方水土可以潤澤一方民生。從2013年提出治水造景到2016年規劃串景成線,從改善環境到靠水生財,融入“多規合一”理念謀劃打造的開化“百里金溪畫廊”,經過五年經營,如今已成了帶動開化鄉村振興的産業平臺、文化載體和旅遊窗口,成為衢州“大花園”建設、“兩山”實踐的一個獨特樣本。
趁著晴好的天氣,選一輛輕便的自行車,沿著馬金溪岸邊的綠道騎行,青山如黛,綠水掩映,移步換景,經過不同的鄉村節點,或遊樂或歇息,愜意休閒。“百里金溪畫廊”恰如其名,一個美字了得。
馬金溪流經開化5個鄉鎮,流域內集中了全縣1/3的人口、2/3的産業。隨著一批因水而來、因生態而設、因旅遊而建的公共設施項目先後落地馬金溪兩岸,吸引了大批民間資本的涌入。“百里金溪畫廊”成形,景色美了,業態多了,人氣旺了,馬金溪成了一條“掘金溪”。每年吸引遊客超過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30億元。
業態在融合中多元
舒緩悠揚的民樂、古色古香的建築、精緻恬靜的小院,走進位於開化馬金鎮茶園環抱中的茗博園,一種溫馨如歸的感覺撲面而來。
與其他開化茶農相似的創業經歷,茗博園總經理夏菊蓮從種茶賣茶起步,一幹就是三十多年。“‘百里金溪畫廊’規劃給我們走出傳統産業的框框、拉伸産業鏈提供了機遇。”夏菊蓮説,商機擺在面前,不抓住並融入進去就是浪費。2017年,茗博園特色餐飲正式對外營業,一炮走紅。今年4月,特色民宿正式對外營業,同樣一房難求。下一步,他們還要在300多畝茶園上做休閒旅遊的文章,將茶室搬到茶園裏去,把品茶、賞景、呼吸好空氣結合起來行銷。
業態在與“百里金溪畫廊”規劃的融合中日漸豐富,茗博園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馬金溪上游的霞山村以古民居為特色。“霞山村旅遊特色不鮮明,流量相對較小,要發展還需另辟蹊徑。”開化漫城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洪超説,他們嘗試重新定位霞山村旅遊的特色,提出“藝術創作”和“研學基地”的思路。今年他們已先後接待了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高級中學等五批遊學師生,社會反響良好。
據了解,沿著“百里金溪畫廊”,開化縣共規劃了十個特色小鎮,而差異化的産業是其中的最大亮點,串起沿岸1個5A景區、15個3A景區村、40多個濱水公園和400余家農家樂(民宿),形成了源頭生態風光觀賞線、鄉村休閒田園風景線、漫遊休憩親水養生線等3條特色流動風景線,並以旅遊産業為引領,推動文化、體育、健康、養生等幸福産業發展,諸如花牽谷、紅窯裏、漢唐香府等“精品”業態不斷涌現。
資源在盤整中增效
下淤村因山而美、因水而活,與其説是治水而成的一個旅遊景點,不如説是資源盤整的一個亮點。
2012年,下淤村集體流轉了沿馬金溪邊的一百多畝土地,春看油菜花,秋賞向日葵,還修建了花海遊步道。兩千米的水岸線,原本經常聚集一些婚紗攝影和野遊燒烤者。2013年,經過一番整理後,通過村集體招標出租有序經營燒烤生意。
秀美的鄉村景色和村集體的引導,撥動了下淤村人的經濟頭腦,村民們依託村邊的馬金溪,辦起了農家樂,還有農戶買來了自行車、遊船用於出租掙錢。2015年,為了便於管理和有序經營,村集體對景區自行車和遊船實現了統一招標出租。這一旅遊資源的盤整,既規範了市場行為,又為村集體每年增加了30多萬元的租金收入。2014年,廢棄的村集體水泵房被民營資本看中,改造後變成了“漢唐香府”。
與鄉村資源盤整相伴隨的是村集體經濟的增強和村民收入的增加。2017年村集體僅收取的場地租金就達150萬元,今年將突破180萬元,村集體資産超過五千萬元。去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2.45萬元。旅遊産品也不斷豐富,目前已開發了水上樂園,觀光自行車,漢唐香府傳統五道文化體驗館等旅遊産品。據統計,去年旅遊營業性收入突破1000萬元以上,全村目前已有民宿35家422個床位。
“只要走對了路子,荒溪灘、舊房子、河邊樹都可能成為一種資源,盤活了都是增收致富渠道。”村黨支部書記葉志廷説,目前下淤村85%以上的土地已經由村集體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經營,村民或在家門口打工,或經營與鄉村旅遊相關的産業。
下淤村是“百里金溪畫廊”中實現資源有效盤整,帶動村集體經濟消薄和村民致富增收的代表。馬金鎮的姚家村、芹陽辦事處的桃溪村等都在這一規劃的引領下,精準地找到了各自的方位,挖掘特色資源優勢,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農民在回歸轉机型
推開厚重的木門,走進金星村28號的心渡原舍民宿,怎麼也看不出這裡曾經是一幢破舊的民房和豬舍。古樸的照壁、蜿蜒的魚池、溫馨的茶室、原木打造的傢具,考究的裝飾中傳遞出一種寧靜、儒雅的人文氣息。
民宿主人、村民吳國仙告訴記者,去年,她兄妹幾個共同出資300多萬元,對這幢老房子進行了設計改造,今年4月正式對外營業。專門聘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負責整個民宿的行銷和日常管理,每天她和丈夫輪流到這裡來上班。半年多時間,營業額已達六十多萬元。茶几上放著一本厚厚的顧客留言簿,隨手一翻,發現旅客來自杭州、上海,甚至還有來自東北的。
57歲的吳國仙開過小店打過工,種過田地撐過船,結束四處奔走的生活,如今回到村裏創業,她説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當上如此優雅的老闆。
下淤村村民葉生福一直在工地上開挖掘機,也曾幫親戚打理過飯店生意。2013年,回到村裏後辦起了農家樂。“在我之後,農家樂一家接著一家開,現在我這個農家樂一次可供200人就餐。”葉生福説。從為別人開挖掘機,到現在自己當老闆做旅遊,職業的轉變,讓葉生福變得信心十足。像他這樣原本在外打工,近些年陸續回到村裏創業的已有一百多人。
一條溪水、一條沿江而建的綠道,串起的不僅是美景,還有文化和産業,給百姓帶來無限的商機,沿線的民宿、農家樂經常是一房難求、一桌難求,大量遊客的到來還直接帶動了沿線群眾農副産品、手工藝品的生産銷售,讓廣大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回歸經濟”成為“百里金溪畫廊”的又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