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傳播

從閒置糧倉到現代鄉村書院的新探索 為村明德書院落址重慶酉陽何家岩

發佈時間:2022-08-01 14:57:0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啟明

武陵山腹地,桃花源深處,一座閒置已久的糧倉又有了“新使命”。

7月30日,由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為村發展實驗室與北京明德書院聯合創建的一座現代鄉村書院——為村明德書院,在重慶市酉陽縣花田鄉何家岩村正式揭牌開院,在酉陽既是首創,在全國範圍也是文化創新的探索。

據了解,為村明德書院以“正心明道、致知懷德”為宗旨,秉持古代書院講學育人精神與功能,致力於復蘇鄉村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助力現代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三大任務。開院後,書院將依靠北京明德書院的師資,在酉陽縣各級政府的領導與支援下,圍繞當地學校、村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大眾等四個方面提供服務,紮實為鄉村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當天的開院儀式後,依照書院傳統,為村明德書院舉辦了首次會講:浙江陽明研究院院長董平教授講授了“陽明學的現代功用”;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鄧洪波教授講授了“古代鄉村書院的現代啟示”;北京明德書院院長張順平則講授了“儒學與中華文化精神”。

新嘗試:用書院守護鄉土文化根脈

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根系所在。以儒家為主幹的傳統文化在鄉村有著深厚的基礎,在歷史上曾長期支援鄉村教育、倫理、風俗建立維繫,地方文脈延續及社會治理。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之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強調:“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酉陽是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其花田鄉何家岩村是“中國傳統村落”,也是“中國民俗攝影創作基地”“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探索用文化振興助力酉陽的鄉村發展,也成了必須要答好的一道時代命題。

“為村明德書院落戶於此,是把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轉變成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的生動實踐。”酉陽縣委書記祁美文在開院儀式上強調,為村明德書院開院,是對書院文化的深情撫摸,是對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也是對文化振興的有益探索,對於守護鄉土文化根脈、重塑鄉村文化自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書院的由來,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肖黎明介紹:“最初是策劃在何家岩建立一個鄉村文化公共空間、鄉鄰中心,後來我們與北京明德書院探討後,想用現代鄉村書院的創新嘗試,讓傳統文化、鄉土文脈更深層次地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為酉陽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及高品質發展提供更深遠助力。”

浙江陽明研究院院長董平教授在開院儀式上也感慨道:為村明德書院,依靠酉陽縣委縣政府、騰訊公司及北京明德書院紮根何家岩村,遠離城市喧囂,起點不凡——既可以成為新時代助力共同富裕的典範,又可以期待書院將傳統、古老書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還能與源遠流長的書院教育傳統相融合,展現出獨特的現代風範。

北京明德書院院長張順平表示,為村明德書院建立的出發點,則在於以現代鄉村書院為主體,嘗試鄉村文化建設,延續鄉村文脈,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為鄉村村民培育精氣神,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撐。

四個定位提供文化服務支援

千年古寨,萬畝梯田,記者看到,剛剛落成的為村明德書院,坐落于何家岩的百米懸崖峭壁之下,掩映于青山翠柏之中,因為是由一座閒置的糧倉改建而成,又加裝了挑高明亮的玻璃空間,使外墻斑駁古老的糧倉印記與現代簡潔流暢的設計融為一體,古拙又大方。內部三層,設有洙泗廳、禮樂廳、明道堂、聚賢廳等。

為村明德書院開院後,將以體驗空間、文化課堂、長期學堂、精神殿堂的功能定位,為鄉村學校、村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及社會大眾等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為鄉村文旅、民宿、文創提供支援。同時,還將運用鄉村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構建現代鄉村文化與文明的新形態,打造可持續、可吸引流量的文化IP,努力把鄉村建設成為詩酒田園、精神家園,以“武陵洙泗”相期許。

據了解,書院開院後將進行本地化運作,由酉陽縣當地主體負責運營,騰訊為村發展實驗室和北京明德書院協助提供支援。此外通過引入外部第三方資源,使本地資源與外部開展良好聯動。

開院儀式之後,為村明德書院還邀請了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的數字支教團隊,為何家岩的孩子們上一堂素養課,一起共創,助力鄉村振興。

書院成為共富鄉村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為村明德書院是重慶酉陽縣共富鄉村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

從2021年起,酉陽縣、騰訊公司和中國農業大學三方協作,發揮各方優勢,以何家岩村為核心示範,試點打造“重慶酉陽共富鄉村新模式”,核心是確保農民成為自己的資源和勞動的受益主體,探索一個村莊在數字技術支撐下,如何把政府的支援和市場的動能轉化為農民致富和鄉村發展的動力。

如今,何家岩村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改造和數字化助力探索,改造了村中民宿、增加了村莊新業態,也上線了何家岩雲稻米小程式、何家岩雲服務小程式、何家岩微信小商店、何家岩村視頻號和公眾號等數字化工具,而今又在文化助力方面增加了為村明德書院這個新探索,以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談及共富鄉村模式,肖黎明表示,要解決好一個社會議題,往往不能只靠單方力量,而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在技術的助力下形成共用發展的模式,最終才能促成社會各方參與共創,酉陽共富鄉村建設實踐正是很好的試點示範。

祁美文也認為,為村明德書院開院是激活共富鄉村的發展引擎,將書院作為共富鄉村的基本業態,作為豐富鄉村旅遊、推動共同富裕的文化載體,作為提升群眾素質的基本方式,通過傳統文化浸潤,激發群眾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農民在共富鄉村建設中“唱主角”。

據了解,書院出現于中國唐代,興盛于宋代,直至清末改制廢止,在1000多年的存續中,依託藏書、祭祀、講學三大基本功能,以學術創新推進儒學傳承、以人才培育支援政府運作、以道德教化持社會秩序,在學術、教育、文化、政府管理及社會倫理等不同維度,持續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

1980-1990年代,隨著“文化熱”“國學熱”興起,書院重新進入公眾視野。近10餘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和提倡,不同風格與特色的書院在各地興起,為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