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案例展播

通過精準選擇扶貧産業助力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駐村工作隊案例

發佈時間:2021-12-29 17:33:19 | 來源: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 責任編輯:

摘要

産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長期可持續發展、幫助貧困人口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但是不少産業扶貧面臨産業選擇不精準、缺乏技術支援和市場化運作、貧困人口接受度較低等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7村)駐村工作隊充分了解7村的貧困情況和産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利用當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等條件,開展了林下黑木耳種植産業,並採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帶領7村村民脫貧致富。該模式可供國際借鑒的經驗主要有兩點:一是産業扶貧要因地制宜選好産業;二是産業在廣泛推廣前需要試驗種植和示範引領。

背景

産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長期可持續發展、幫助貧困人口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但是不少産業扶貧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導致産業扶貧輻射能力弱、經濟效益差。而且産業發展過程中,缺乏技術支援、市場化運作。另外,部分貧困人口文化水準較低,很難接受新生事物,並且缺乏自主發展動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7村)是個少數民族村,2016年貧困戶每人平均收入2985元(442.71美元),産業結構單一,農作物收成不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駐7村駐村工作隊全面了解7村的貧困情況後,結合産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等條件,反覆論證、試驗,開展了林下黑木耳種植産業,並採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帶領7村村民脫貧致富。

項目實施

7村駐村工作隊通過深入調研、反覆論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選擇林下黑木耳作為7村精準扶貧的産業。同時,通過示範引領、技術支援、市場運作等方式,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種植、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

1.通過深入調研、反覆論證,選擇黑木耳作為精準扶貧的産業

工作隊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了解貧困戶實際需求和村裏的實際資源情況。調研發現,7村産業結構相對單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林果業以核桃為主,但由於地下水位高、土壤鹽鹼大,導致糧食作物收成不好、林果品質産量不高。7村地處中緯度、中高海拔、氣候涼爽、水資源豐富、林果業面積大,非常適合各種菌類種植,為此,工作隊把菌類種植作為産業精準扶貧的主攻方向。工作隊引進蘑菇、木耳等菌種,經多次比對試驗,最終選定浙江黑木耳A3、A9兩種品種作為精準扶貧産業推廣種植品種。

工作隊引進林下黑木耳種植項目

2.整合各種資源,各參與主體明確各自職責

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上級財政及企業支援,投資200萬元(29.66萬美元),建設村辦扶貧企業黑木耳菌棒廠。同時,結合核桃種植産業,爭取上級財政及企業支援,投資200萬元(29.66萬美元)建設核桃深加工企業。項目實施主體為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資金由縣財政局統籌管理,縣住建局負責立項審批等事項,縣審計局負責資金監管。

工作對建設7村黑木耳菌棒廠

3.改變觀念,讓群眾逐步接受黑木耳産業

由於很多村民不了解黑木耳,而且文化水準偏低、面對新生事物缺乏認識判斷能力,所以懷疑當地根本不可能種出來黑木耳。為此,工作隊從改變思想觀念入手,向村民廣泛宣傳黑木耳的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市場前景。

同時,為了得到群眾對種植黑木耳産業進一步的認可和支援,2017年,駐村工作隊選擇6家貧困戶進行試點種植黑木耳,2個月就戶均增收8500元(1260.64美元)。2018年年初打造了13.5畝的黑木耳林下種植科技攻關示範基地,一方面由技術員進行指導和數據測試,另一方面作為其他種植戶的示範學習基地。通過召開現場會、示範戶現身説法、村民參觀等做法,全面介紹黑木耳的種植技術,做好黑木耳種植動員工作,按照先貧困戶、後一般戶的順序進行推廣。

工作對組織村民參觀學習,講解黑木耳種植技術

4.採用多種方式激發農戶參與産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針對部分貧困戶主動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動手不夠的問題,駐村工作隊發給農民育好種的菌棒,讓農民在家只需定時澆水、轉棒、覆膜、除草、晾曬等簡單操作,後期採摘銷售就有收入。

針對部分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管護措施不到位的問題,駐村工作隊採用“獎勤罰懶”的方法,為積極申請種植黑木耳的貧困戶發放電視機,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每月評選黑木耳種植管理先進戶,獎勵化肥、地膜等生産物資,提高黑木耳種植管理效率和品質。

5.技術支援、合作運營增加效益

為保證黑木耳的品質和收益,駐村工作隊從浙江引進黑木耳種植農民專家。一方面培育當地技術骨幹,另一方面讓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幹部首先掌握技術,為黑木耳推廣種植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成立黑木耳種植技術服務隊,組織技術骨幹每天走訪查看情況、教授技術、解決難題。而且,根據黑木耳種植階段性需要,定期舉辦種植技術培訓班。

7村黑木耳産業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駐村工作隊組織貧困戶與農業龍頭企業成立“烏什縣燕山情黑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收購價高於市場價,每公斤一級、二級、三級幹木耳分別為90元(13.35美元)、80元(11.86美元)、70元(10.38美元),並通過“保底分紅、利益返還”的形式,讓種植戶合理分享全産業鏈的增值收益。同時,合作社註冊“7村黑木耳”品牌,設計産品包裝,註冊地理標,申請有機認證,建立銷售網路,積極聯繫疆內外高校、國有企業、大型超市簽訂銷售合同,打通銷售渠道。另外,建設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作為種植戶的示範學習基地,提高黑木耳種植的科學化、規範化,實現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工作隊舉辦黑木耳種植技術培訓班

7村黑木耳參展第六屆中國-亞歐博覽會

成效

1.提高家庭收入,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種植黑木耳畝均收入1萬元(1483.11美元),分別是小麥、玉米畝均收入的25倍、12.5倍。通過産業扶貧,7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18年每人平均收入達13258元(1966.30美元),同比2016年增長了3.5倍。群眾生産生活方式明顯改變,精神面貌大大提升,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2.多渠道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機會。駐村工作隊引導100余名村民(其中貧困人口36名)到村辦企業菌棒廠、核桃深加工廠打工,月工資2500元(370.77美元)。組織56名村民(其中貧困人口28名)組成施工隊承包村裏的黑木耳拱棚建設項目,月工資3600元(534美元)。同時,建設7村農民培訓學校,舉辦菌類園藝工、核桃加工、黑木耳種植技術等培訓班,累計培訓村民4400余人次,實現勞動力培訓全覆蓋,全面提高村民就業技能,為長期脫貧致富奠定良好基礎。

吸納貧困戶到黑木耳菌棒廠就業

真實故事

貧困戶圖妮薩汗·居麥家有4口人,13畝玉米、小麥,家庭年收入不足1萬元(1483.11美元)。丈夫幾年前去世,她一個人帶著三個上學的孩子,生活舉步維艱。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2018年圖妮薩汗·居麥在自家院子種植黑木耳,短短的四個月增收1.1萬元(1631.42美元),同時,她在村裏的核桃廠打工,每月增收2200元(326.28美元),家庭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4449.32美元)。

經驗與啟示

1.産業扶貧要因地制宜選好産業。7村工作隊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既著眼于短期收益、又考慮長期增收,找準了適合當地自身發展的脫貧産業。各地資源稟賦千差萬別,在選擇産業時,不可急於出成績,憑一腔熱情行事,而要立足當地實際情況。

2.産業在廣泛推廣前需要試驗種植和示範引領。試驗是推廣的基礎。在適合項目選擇的環境,選擇2—3家有5—8年果樹果園的貧困戶,進行黑木耳項目試種。試種結束後對推廣價值進行綜合評估,研究確定黑木耳能否在當地推廣種植。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設菌棒廠,廣泛宣傳黑木耳種植前景及經濟效益,擴大種植面積,打造黑木耳種植示範基地,培育黑木耳種植示範戶,讓更多村民直觀感受黑木耳帶來的經濟效益,為大面積推廣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