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案例展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甘南實踐——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紀實

發佈時間:2021-12-29 17:33:19 |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國“三區三州”和甘肅省“兩州一縣”深度貧困地區之一。2019年提前一年整體脫貧摘帽,2020年底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為零,在全國脫貧攻堅普查中3.97萬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落實、扶貧成果的滿意度為100%,全國僅此一家。困擾甘南州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農牧民生活水準和品質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中,甘南藏族自治州把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作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累計投入156億元,建成紅色旅遊型、生態體驗型、特色産業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形態各異、風格鮮明、不同類型的生態文明小康村1603個,覆蓋全州54%的自然村。黨中央、國務院將甘南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甘肅省改革開放40週年唯一成功典型在全國宣傳推廣。

貫徹生態文明思想秉持綠色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南藏族自治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緊緊圍繞打造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示範區,以以環境革命為突破口,以生態文明厚植綠色發展,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內涵,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

甘南藏族自治州通過鄉村振興大講堂、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等多種形式,不斷強化理論武裝,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與甘南的優勢資源緊密結合,讓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堅持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既落實好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舉辦讀書班、專題宣講、專題培訓、專題黨課、組織生活會等規定動作,又結合實際精心設計自選動作,推進內容、形式、方法創新,不斷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持續推進“五大戰略”(生態立州、旅遊興州、文化撐州、産業富州、穩定安州),著力打造“五大生態”(指絢麗多彩的自然生態、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朝氣蓬勃的經濟生態、光輝燦爛的人文生態、團結奮進的政治生態),堅持把全域無垃圾、無化肥、無塑膠、無污染、無公害“五無甘南”創建行動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實踐,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打造“凈土”,全州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達100%;培育“沃土”,全州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100%;厚植“鄉土”,廢舊農膜、塑膠袋等“白色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夯實“基土”,紮實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凈化“水土”,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農藥徹底退出甘南市場,持續放大“環境革命”品牌效應。搶抓鄉村振興、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品質發展、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快推進環境提升、道路整治、城市管理、用水安全等方面的民心工程,主動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産等方面群眾訴求,辦好一批群眾關切關注的民生實事,解決一批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落實一批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實施一批拓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民心工程,完善一批增進民生福祉的政策措施。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辦實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群眾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優良作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聚焦“五無甘南”,助推綠色發展。打造了碌曲尕秀、臨潭池溝、卓尼博峪和力賽、合作俄合拉、夏河安果和黑力寧巴、舟曲土橋子和各皂壩、迭部俄界、瑪曲沃特等一大批紅色旅遊型、生態體驗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産業型、黨建示範型生態文明小康村遍地開花,不斷釋放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縱深推進“環境革命”打造生態宜居美麗莊園

長期以來,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受傳統逐水草而居和人畜混居落後生産生活方式的影響,環境“臟亂差”引發的“破窗效應”愈演愈烈。對此,甘南州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重要條件和關鍵環節。他們打破常規謀發展,敢為人先走新路,梯次推進環境革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五無甘南”創建行動,真正讓各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舒心、優美人居環境收穫的開心。

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先從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入手,突出生態底色,持續縱深推進“環境革命”。2015年,在甘肅省率先啟動環境革命,綜合運用宣傳、組織、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各級力量,思想上全發動、政策上全鏈條、主體上全參與、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考核上全過程,向人居環境“臟亂差”宣戰,革新了甘南的整體形象和氣質內涵,革除了人們的落後思想和保守心理,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範圍“草原湖泊一個樣、城市鄉村一個樣、村裏村外一個樣、左鄰右舍一個樣、房前屋後一個樣、室內室外一個樣、白天晚上一個樣”。環境革命是一個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過程,通過“改貌”與“改人”相結合,“鼓口袋”與“富腦袋”相統籌,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群眾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自覺,精神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立足生態優勢,創新性地提出以自然村為單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 “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方案”,圍繞解決“往哪建、怎麼建”的問題,注重合理選址,科學規劃,突出差異性,避免同質化,制定小康村建設規劃,深度融合美麗鄉村、旅遊專業村、脫貧致富村的指標要求,著力提高建設規劃的高端性、超前性和特色性。以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實施“村莊清潔行動”,以“七改六化三治兩分離”(“七改”:改圈、改廁、改廚、改炕、改院、改房、改人;“六化”:硬化、綠化、亮化、凈化、文化、美化;“三治”:治亂建、治亂排、治亂棄;“兩分離”:人畜分離、柴草分離)為目標和措施,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四大工程”,主要資金圍繞“生態”聚集、主要成果圍繞“文明”聚焦、主要力量圍繞“小康”聚合,累計投入156億元,建成紅色旅遊型、生態體驗型、特色産業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形態各異、風格鮮明、不同類型的生態文明小康村1603個,覆蓋全州54%的自然村,帶動脫貧9.76萬人,佔脫貧人口的一半以上。美麗鄉村覆蓋率和生態文明小康村、人畜分離覆蓋率多項指標位居甘肅省第一。同時,全面啟動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膠、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五無甘南”創建行動,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青山綠水大草原“全域無垃圾”的預期目標,全面提升了甘南的整體形象和氣質內涵。

抓好“兩大首位産業”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生態出“錢景”,美麗生“財富”。甘南藏族自治州堅持産業為基,培育生機盎然綠色田園,堅持以文化旅遊、現代農牧、節能環保、藏中醫藥等為重點,精心培育生態産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實現綠色崛起,推動由“經濟跟跑者”走向“生態領跑者”,深刻回答了“生態如何惠民、如何利民、如何為民”的綠色發展之問。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堅持把發展文化旅遊業和現代農牧業作為藏區産業興旺的重要途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首位産業。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構建生態産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實施意見》《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産業三年倍增行動安排意見》等指導性政策文件。緊扣鄉村産業振興和群眾持續增收這一核心,以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産業,突出發展特色種養業、大力發展“牛羊豬雞果蔬菌藥”八大特色産業,全方位壯大現代農牧。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牦牛、藏羊、蕨麻豬、從嶺藏雞等生態畜牧業和藏中藥材、優質青稞、雜交油菜、經濟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種植業,推動農牧業由增産向提質轉變。加強農産品品質管控和標準化生産,認定無公害農畜産品産地47個,註冊甘加羊、甘南羊肚菌等12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三品一標”認證達208個,甘南牦牛、藏羊等11個品牌入選“甘味”目錄,甘南高原“有機、綠色、生態”品牌越來越響亮。積極培育全鏈條培育産業業態,扶持發展以華羚、安多、燎原、雪頓、百草、西正開等為重點的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提升壯大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全面推行 “合作社+村集體+農(牧)戶”“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等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牧戶嵌入産業鏈條。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接二連三”催生新産業新業態,廣大農牧村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深厚沃土和吸納就業的優質平臺,真正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變生態資源為生態經濟。

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域化發展鄉村旅遊。堅持點上抓景區、線上抓景點、面上抓景色、空間抓佈局、整體抓協調,著力打造7條精品旅遊風情線和高原綠色生態長廊,大力實施文化旅遊“一十百千萬”工程,文旅産業呈現增量增效“兩旺”勢頭。臨潭縣以百里洮河風情線以及冶力關、八角、古戰、洮州衛城景區建設為重點,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精心打造了一批集生態農業、休閒觀光等産業為一體的生態休閒生活社區,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2021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72.3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創旅遊綜合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171%。舟曲縣土橋子村、臨潭縣廟花山村、夏河縣黑力寧巴村、卓尼縣博峪村、碌曲縣尕秀村、迭部縣高吉村、瑪曲縣沃特村、合作市加拉村等一批環境友好型、紅色旅遊型、生態體驗型、休閒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産業型小康村拔地而起,生態效應、發展效應、富民效應、穩定效應、示範效應持續釋放。臨潭縣以百里洮河風情線以及冶力關、八角、古戰、洮州衛城景區建設為重點,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精心打造了一批集生態農業、休閒觀光等産業為一體的生態休閒生活社區,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2021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72.3萬人次,同比增長187%,創旅遊綜合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171%。臨潭縣先後榮獲“全省旅遊示範縣”“全省旅遊重點縣”等榮譽稱號。卓尼縣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獲得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勵,迭部縣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合作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州16個村成功入選國家名錄,榮獲“全國美麗鄉村”“中國美麗鄉村百家範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榮譽稱號。臨潭縣冶力關鎮、夏河縣阿木去乎鎮黑力寧巴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2019年,甘南州榮獲亞洲旅遊“紅珊瑚”獎、“十大最受歡迎文旅目的地”等榮譽稱號。世界旅遊聯盟發佈的2018—2020年100個“旅遊減貧案例”中甘南獨佔鰲頭榮獲3席,創造了全國市州第一。今年上半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04.2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2.6%和228.8%。

精心打造“五無甘南”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甘南州全面啟動了以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膠、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為主要內容的“五無甘南”創建行動,明確全域無垃圾,持續開展拆違治亂、清理“三堆四亂”(柴堆、糞堆、土堆;房前、房後、戶內、戶外亂)“拆墻透綠”等專項行動,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治理,不斷鞏固提升環境革命成果。全域無化肥,以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為抓手,建立農牧業迴圈利用機制,提升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尾菜綜合利用率。全域無塑膠,推動塑膠源頭消納減量,推廣應用塑膠替代産品,加強回收利用處置。全域無污染,抓好大氣、水體、土壤的綜合治理,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升處置危險廢物的能力。全域無公害,推進農産品品質管控,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推進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建立可追溯體系,打響高原綠色有機牌,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五無甘南”為新起點,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在著眼長遠發展中永葆品牌亮色,充分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深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甘南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表示,甘南要在“兩個一百年”交匯中找“落腳點”,依託生態綠色優勢,立足區域區位優勢,放大資源比較優勢,以生態産業為支撐,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找“支點”,實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不斷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鄉村治理水準

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中,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引領作用,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産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過硬支部建設為核心,以提升組織力為抓手,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嵌入農牧村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堅持把基層黨建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開展“一縣市一特色”黨建品牌創建活動,傾力打造“花谷黨建”“甜蜜黨建”“金色黨建”等黨建品牌,抓黨建促脫貧“舟曲模式”享譽全國,奏響了“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産業發展、金色增收致富”的時代強音。先後招聘專職化村黨組織書記184名,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 全覆蓋,換屆後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學歷、能力實現“一降一升一強”。堅持以為民便民為切入點,按照一所場地、一套人馬、一塊牌子、一套服務設施、一個網路系統、一套管理制度、一張事項清單、一種服務模式“八個一”建設標準,加快實現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每個縣市選取2-3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作為樣板,先行先試,以點帶面,在全州村(社區)政務(便民)服務中心實現“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張網運作、所有解決”。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317名、幫扶幹部1104名,引導他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中接續奮鬥、再立新功。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面推進“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和“一承諾四服務雙評議”活動,懸挂“黨員示範戶”標牌,持續開展“三亮四進”活動,激勵黨員幹部亮身份、帶頭幹、做示範。努力把農牧村黨支部鍛造成脫貧帶富的“主心骨”、鄉村振興的“橋頭堡”、引領發展的“火車頭”。 “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張小娟等一批優秀代表,用他們的辛苦甚至生命換來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時刻激勵著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在各自崗位上幹出一流業績、做出更大貢獻。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從“我要脫貧”向“我要振興”轉變

甘南藏族自治州堅持把引導農牧民群眾主動幹,激發內生動力,引導脫貧群眾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從“我要脫貧”向“我要振興”轉變貫穿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全過程,在甘肅省率先出臺加強精神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精神扶貧和感恩教育,幫助群眾提振了脫貧信心、增強了脫貧志氣,激發了內生動力。各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村莊清潔行動、“人畜分離”、“改炕”、“改廁”等一系列務實之舉,嚴格落實了“全民動員、全員參與、全域治理、全時保潔”的工作要求,是甘南州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勇氣和認準一件事堅持做到底的決心,也是更新思想觀念,大膽創新實踐,舉生態旗、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生態路的實踐結晶。充分釋放出蘊藏在農牧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甘南州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村莊清潔行動、“人畜分離”、“改炕”“改廁”等一系列務實之舉,讓廣大農牧民群眾親身體會到舉生態旗、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生態路的好處。合作市佐蓋曼瑪鎮俄合拉村,過去,晴天垃圾滿天飛,雨天巷道全是泥,村子臟亂差。如今實施人畜分離,村子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便利、風景優美的俄合拉村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駐足遊玩,許多群眾也自發開辦藏家樂,做起旅遊生意。在舟曲縣巴藏鎮各皂壩村、大川鎮土橋子村、卓尼縣拉路河村,山大溝深已不是“包袱”,這裡結合本村自然風光,巧用石頭打造獨特村莊文化,一幅幅用石材打磨而成的文化墻簡潔生動,一個個用石頭堆砌的圖案惟妙惟肖,一條條用石頭雕刻的標語弘揚了主旋律、傳遞了正能量,也成了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實實在在的舉措,讓廣大農牧民群眾明白綠色發展、鄉村振興不是“面子活”,好看是標,發展才是本。(甘肅省鄉村振興局調研指導處處長 李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