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青島教育 > 五育並舉 > 

項賢明:“五育並舉”與教育的四重境界

發佈時間:2021-12-13 11:30:56 | 來源:中國網青島教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項賢明,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初中教育是國家義務教育的重要的階段,是國民義務教育奠基工程的重要階段,可以説國家初中教育的水準就決定了國民義務教育的基本水準。初中畢業學生的素質也就決定了國民基本的素質。“五育並舉”是我們教育方針的最核心的基本要求之一,初中教育又是我們義務教育非常重要的最後階段,因此,在初中做好“五育並舉”直接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培養國民的健全人格,而國民的健全人格是國家強國的非常重要的基礎,是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的基礎要素之一。

“五育並舉”包括“五育”的融合,我們要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不同的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現在是以十六、十七世紀在歐洲興起的班級授課為起點的,其重要歷史背景之一便是歐洲現代科學的迅速發展,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代表的經驗自然科學基本理論體系的初步奠定。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班級授課制度為主的學校教育有特別明顯的特徵,就是將知識教學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誇美紐斯及其之後的時代,“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類”,這是近現代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理想之一。受此影響,學校教育如今已經慢慢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傳統,我把它稱為“知識中心主義”,即在教育過程中一切以知識為中心。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問題,知識變成了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一切都圍繞知識來做,因而逐漸導致我們對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這兩個更高層次教育的忽視。其表現之一,就是以理智認識的教學成果取代完整的教育成果,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判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的甚至唯一的標準。實際上,即便就知識教學而言,考試分數也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舉個例子,判斷某一個人是不是愛國者,你無法通過題目考試來判斷,學生回答出題目不代表這個知識真正成為了他內在精神的一部分。知識必須變成人的智慧,變成人的更高層次的精神之後,才能真正的變成內在的本質力量,變成一個人的能力。對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忽視所造成的一個最大的時代後果,就是培養了一大批我們常説的“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

在常識教育層面上,教育教會一個人作為一個正常人在社會中生活;在知識教育的層面,教育是教給人關於這個世界的理智知識;教育只有達到智慧的層面,才能幫助人把學到的知識變成他自身真正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育更高的境界,即教育的精神境界,就是要引導人把關於世界和自身的認識,轉變成自己的一些基本信念和思想原則,建立一個人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説的教育四重境界,並不是指從小學到大學不同的教育層級,而是指在所有層級的教育活動都有可能達到的不同層次。哪怕一個小學老師教一個孩子“1+1=2”,也會涉及這四個層次。你可以把這一知識當作生活常識來教,也可以作為“理智認識”從一般數學意義上來教,還可以從提高孩子運用數學知識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角度來教,甚至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從數量關係的角度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觀念體系和思想方法。

現在教育管理上,從管理部門到校長,我們對教育的管理,也存在著只重視知識層面的教育而忽視更高層次教育的問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用針對知識教學的簡單的、片面的評價指標作為全面衡量教育的標準。人的發展包括眾多複雜要素和不同維度,其中有很多東西甚至科學目前還很難做出精確的測量。人的發展還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很難用某一次考試成績來進行評價。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既是説培養人不容易,也是表達了一條教育的基本規律。以考試成績取代全面的教育評價標準,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觀,違背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因而不可能取得成功。

關於“教育的四重境界”,我的簡要解釋是:常識層次的教育使人具備作為常人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在社會中正常生活;知識層次的教育教給人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理智認識,這種理智認識是可以系統化的;智慧層次的教育幫助人將所學的常識和知識等轉化成自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客觀外在的常識和知識真正變成自己主觀世界的一部分,並形成相應的實踐能力;精神層次的教育使人能夠在更深層次上認識和理解事物的規律,並建立自己思想的基本原則和基本信念。

受到教育片面化和低層次化的影響,我們在教育過程種往往只強調“知”的方面,而不大關注“道”的問題。學校教給學生的“知”是不完整的“知”,而只是“知”的較低層次,因而不是真知。如果僅僅通過試卷答題來判斷培養愛國者的教育是否成功,那麼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愛國者往往也是假的愛國者。一個人獲得了關於愛國的知識,他還一定要在縱向上完成向智慧和精神的提升,才能真正形成愛國的精神,從而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愛國者。

“五育並舉”主要是從國家舉辦教育應當重視幾個方面的角度來講的,其中德智體美是人的發展的不同方面,而勞動教育則是更綜合的實踐體現。在教育實踐過程種,我們分別強調教育的這五個方面之外,還要認識到“五育”應是融合的。我認為,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都包括四個方面:生命、知識、道德和審美。比如數學老師教1+1=2,其中既包括了知識的教學,也包括了道德方面,譬如如果學生做錯了,老師就隨便羞辱學生,那麼這一教育活動在道德層面上顯然就是有問題的。同時,再牛的數學老師也不可能去教一個未滿月的嬰兒1+1=2,因為我們知道,人的生命發展是教育的基本條件;同樣,一個昨夜為完成作業整宿未眠的學生,也很難高效地聽懂今天的高等代數課,這就是教育的生命維度;此外,一切教育活動在本質上都應有其審美的維度。我們都以為審美就是音樂、體育、美術,這只不過藝術教育能夠比較典型的代表“美”的特徵。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上來講,什麼叫審美呢?審美是人對自身的本質對象化的成果的享受和欣賞,比如説你製作一個桌子,從樹木變成桌子,用著很合適、樣子也很好看,你看著自己做的桌子很高興,你在享受和欣賞實踐的成果,這個時候你就在審美了。在教育過程中,一個人通過教育獲得了某種發展,他也會進入對自身發展的享受和欣賞的境界,這就是教育的審美境界。

教育在橫向上的“德、智、體、美”四個方面,與其在縱向上的“常識、知識、智慧、精神”四重境界,是從不同的分析角度認識教育的理論結果,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是相互統一的整體。這也就意味著,教育活動是否達成了四重境界的貫通,也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是否能夠真正實現“五育並舉”。同樣,真正的“五育並舉”,也必然要求我們的教育活動實現四重境界的貫通。

我們培養一個孩子即便想培養科學家,僅僅教他科學知識是非常初級的內容,只有讓他能夠把科學知識變成自己的智慧,進而轉化成認識世界的一個方式,才是培養科學家的正確教育方式。如果我們的教育僅限于僵死知識的灌輸,即便接受再多的知識,也不代表我們的科學教育成功了,培養科學家也就永遠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既要強調“五育並舉”,也要重視教育四重境界的貫通,教育唯有從“常識、知識”走向“智慧、精神”,才能成為真正符合其質的規定性的完整的教育。

圖/文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來源:中國網青島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