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青島教育 > 一方讀書 > 

李彩霞、周莉莉名師工作室共學共讀:以名師工作室為引擎,持續發力職業教育

發佈時間:2021-12-09 13:10:02 | 來源:中國網青島教育 | 作者: | 責任編輯:

11月2日,青島市李彩霞名師工作室、青島市周莉莉名師工作室成員一行20人走進青島啟迪中學,以書之名,相聚一堂,圍繞“教育者如何創新”這一主題,舉行“給教育者的創新課”主題閱讀工作坊。

本次閱讀工作坊邀請青島市教科院校長教師發展中心孫泓老師作為課題顧問,由一方閱讀創始人左希老師擔任閱讀引導員,青島啟迪中學提供閱讀空間和戶外共學場地。

作為本次工作坊的發起人,李彩霞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青島華夏職業學校李彩霞老師介紹,名師工作室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創設條件讓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師們能夠有機會彼此協作,針對同一個主題,積極探索、主動創新,形成良好的課研、共學氛圍,促進每一個成員的持續進步。

工作坊圍繞《面向未來的教育:給教育者的創新課》一書展開共讀,以即興互動、小組協作、檢視閱讀、可視化設計等形式新穎的共學方式,將思維訓練、快速閱讀、共學共創有機結合,為學習者解開教育創新密碼。

共讀共創的力量:多維度激發學習者潛力

首先進行的環節是Yes,and即興時間,“Yes,and”這一概念來自即興戲劇,Yes代表“是的,接受、接納,建立正連接”, And則代表“而且,擴展、延伸,創造無限可能”。在左希老師的引導示範下,教師們以“開始圓圈”破冰,借助無實物表演、迪士尼故事創編打開思維。新穎別致的即興協作形式,讓教師們迅速進入學習場景,在節奏歡快的音樂中模倣和創造,現場歡笑聲、掌聲不斷。

怎樣在框架內實現創新,解決關鍵問題呢?在“腦力會”這一環節,教師們以世界名著、國內經典為媒,自動結成多個共學小組,在數學思維、策略思維、邏輯思維、圖像思維、空間思維、想像推理等六類問題中,充分討論,由簡入難、多維度探索,找到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即墨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潘延龍老師在“邏輯思維”命題環節,反覆嘗試,有了不一樣的收穫,“允許失敗當然重要,但是創新過程中百折不回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則更為重要。我會將這樣的收穫分享給我的學生,鼓勵他們勇敢創新、不斷試錯。”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層層遞進

拿到一本書之後,怎樣開始閱讀呢?在好書共讀這一環節,左希老師分享了國內外的閱讀實用工具,從基礎閱讀到檢視閱讀,再從分析閱讀到主題閱讀,由脈絡到細節的層層遞進,書籍的魅力也隨之顯現。當教師們帶著問題閱讀時,會有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不斷與自己過往的學習、教學經歷相互印證,不斷激起反思。

房地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李美榮老師關注的是“文化塑造”這一章節,“在日常的班級培養和教育過程中,要創造一種信任文化,班級老師率先垂范,在班級中營造一種信任的氛圍,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釋放學生的才能,讓他們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閱讀與思考:創造有價值的閱讀

閱讀過程中,教師們帶著“金桔收集”任務,摘選最能打動自己的書中金句,通過“金桔展示時間”闡述所讀、所思、所悟。萊西職業教育中心的孫金鳳老師寫下這句:如果為學習者提供最好的學習機會是我們首要關切的,那麼就應該以最高標準來創造平等機會,而不是以最低標準去滿足所謂的公平。

在可視化設計這一環節,教師們以邏輯導圖、概念圖、圖文結合等方式,將自己的閱讀感悟物化和可視化,繪製在手工書籍袋上。萊西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王彬老師收穫頗豐,他説這樣一個短小的閱讀工作坊,卻能讓學習成員之間感受到彼此的信任,敢於去做不一樣的創造。

結束工作坊時,青島市教科院校長教師發展中心孫泓感慨頗深,她總結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激勵、啟發學生,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尤其要思考:如何面對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前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老師要用好《面向未來的教育:給教育者的創新課》一書提及的好課堂八原則,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成長。”

以名師工作室為引擎,持續發力職業教育

作為周莉莉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周莉莉老師有更長遠的行動計劃。在她眼中一個好的工作室也是一所好的微型學校,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才能帶領職業教育走進真正的春天。好的名師工作室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教師的個體發展,通過搭建不同的學習場景,為教師賦能。

據悉,李彩霞、周莉莉名師工作室成員皆來自於島城各中職學校。以職業教育為課題,以職業教師培養為核心的李彩霞名師工作室、周莉莉名師工作室,已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將充分發揮工作室主持人及其聯盟的改革創新、示範引領、指導學習及其輻射作用,加速教師專業化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網青島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