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況:東深供水工程是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8個鎮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擔負著三地2400多萬居民生活、生産用水重任,為香港的繁榮穩定、深莞地區的加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東深供水工程取水于東江,取水點在東江流域下游的橋頭鎮。東江發源於江西省,流經廣東的河源、惠州、東莞等市後匯入珠江,全長562公里,流域面積3.5萬平方公里,流域內楓樹壩(19.5億立方米)、新豐江(140億立方米)和白盆珠(12.2億立方米)三座水庫控制的流域面積就達到1.17萬平方公里,佔東江總流域面積的三分之一,東江流域的水量調度主要依靠這三座大型水庫。
興建緣由: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香港的用水困難。1963年,香港遭遇嚴重乾旱,政府租用遊輪到珠江口抽取淡水,並對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個小時,全港350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香港水荒引起國家的極大關注,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興建東深供水工程,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初期建設: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動工,1965年3月建成通水。工程建設期間,廣東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工程全線全面鋪開、同時開工,史稱“萬人會戰”。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當時的施工人員喊出了“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克服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使得工程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建成通水。
擴建改造:為了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經濟發展的需要,工程先後經歷四次擴建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為24.23億立方米,輸水系統由石馬河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實現輸水系統與天然河道的徹底分離供水從“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質”的雙重保障。
工程現狀:東深供水工程北起東莞橋頭鎮,南至深圳水庫,工程途經東莞、深圳兩地。目前供水主線全長68公里,工程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年供水能力24.23億立方米,工程設施包括61公里專用輸水管道(輸水管道形式包括明槽、渡槽、隧洞、箱涵、反虹涵等)、6座泵站、兩座調節水庫、一座生物硝化站。東江水經太園、蓮湖、金湖、旗嶺四級泵站提水送至深圳水庫,再經3.5公里埋在地下的輸水管道從深圳水庫自流進入香港。目前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東莞沿線8鎮用水的80%左右都來自於東深供水工程,水質達到了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流域管理:迄今東深供水工程已經不間斷安全優質對港供水50餘年,這離不開對工程的精心管理。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後出臺一系列法規、制度,並成立多個專職管理和保護機構,包括省水利廳東江流域監察局、省環保廳的東江監察分局、省政府授權成立的東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的東深供水水源保護辦公室。此外,還在全流域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機制,上游河源、惠州等地封山育林、實行生態涵養,確保對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質。
管理先進: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作為工程管理單位,按照“一流工程、一流管理”理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規章制度,建立了高於同行業的管理指標,得到業內高度認可,獲得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稱號。
設備保障:在設備方面,工程全部採用國際先進設備,配備兩套獨立電網保證電力供應,建設一主一備兩個調度中心確保工程調度,每個泵站配有一到兩台備用機組保障工程運作,還有一天一地兩套通訊光纜確保工程資訊不間斷,此外還組建了一支專業的檢修隊伍,確保工程安全運作。
水質保障:在水質保障方面,成立專門管理機構,不間斷開展水質觀測和水質巡查;組建國家級水環境監測中心,負責工程的水質監測,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資質,檢測能力達500多項,其中包括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全部109項指標;另外,根據水質監測和巡查情況,對工程進行優化調度;深圳水庫庫尾的生物硝化工程也是水質保障的一項重要的工程措施。
安全保障: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機構和完善的制度體系,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接受安全培訓和考核,所有作業執行“兩票”制度,針對各類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制定應急預案、成立應急處置組織機構並定期演練。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是首批國家水利安全生産標準化一級單位。
安全保衛:在工程保衛方面,廣東省政府授權成立東深公安分局,專門負責工程保衛協助水質保護,分局組織了400余人的安保隊伍分佈在工程沿線開展安防工作;與地方公安、武警、部隊等建立聯防聯動機制;工程重點生産區域進行隔離封閉管理;利用多種手段形成工程的物理防線和技術防禦體系,全方位、全天候保障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