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專訪:李偉坤《撕裂》影像背後的完整

發佈時間: 2016-10-24 11:18:2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鄭亮  |  責任編輯: 鄭亮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4年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開幕的一個月後,我來看展覽,發現室外墻上一幅十幾米長的巨幅照片,被人蓄意撕裂成不規則的亂像,但整個畫面又凸顯了奇特的視覺效果,引起我的感觸和思考。”李偉坤面對提問這樣回答。

2016北京國際攝影周上,攝影師李偉坤帶來的一組名為《撕裂》的專題攝影作品在眾多常規的優秀攝影作品中很容易的就被突顯出來。蓄意撕裂後不完整畫面若隱約現的故事,這些都會讓觀者駐足在畫面前久久不能願離去。正像策展人李楠在前言中寫到的一樣:

“這是一個毫不缺乏觀看與呈現的世界:資訊像潮水一般洶湧而來,淹沒、沖刷、席捲我們的認知、經驗和記憶,爾後迅速地被下一波資訊覆蓋、改寫和反轉。在我們不斷經歷這樣一個快速更疊的過程中,時間與空間都被高度壓縮與扁平化了。原本具有深度、廣度與豐富意味的“觀看與呈現”,擠壓抽幹為層層疊疊、堆積如山的“符號層積岩”。

    當新的“資訊暴力”驟然而至時,就會對原有的“岩層”産生強烈外力,使之破壞、變形、錯位、缺失,從而産生新的“地質面目”與“資訊圖譜”。在這種無序的反覆重構之下,我們無法預料“結果”,更無從知曉“真相”,只有新舊混雜所構成的奇異景觀,冷靜地聳立於我們眼前。

李偉坤取材于招貼海報的《撕裂》可視為上述的一個形象化比喻。”

從攝影節上偶然看到的畫面得來的靈感,隨後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創作出來的這樣一組與眾不同的攝影作品讓我們在傳統完整的畫面基礎上,對影像的故事性有了新的理解。通過“不完整”表現完整,通過殘缺隱喻畫面背後,李偉坤將這些在努力做到極致。為了強化撕裂這一主題,他在畫面選擇上特別突出人物的撕毀,20168月,他再次到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和巴黎兩地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一些與人和社會有關被撕裂的影像,尤其更加注重對那些表現社會生活的影響進行拍攝。所有影像資料都忠實于原來的場景,最終形成了這組作品。

撕裂,物理上更多的是一種外力,因不同的爆發和撞擊強度、方向、速度産生不同的撕裂效果和無序的構成。被撕裂的圖像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殘缺美,演變成了影像的維納斯,給人啟發,引人遐思。

1   2   3   4   5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