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平遙都有一次盛大的約會,中外攝影師齊聚一堂,共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這一世界視覺文化盛宴。
本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在國際展方面有諸多創新與突破。
大展邀請了傳奇攝影大師讓-皮埃爾•拉豐(JP Laffont)來華,他的影像《喧囂的美國(Turbulent America)》首度在華展出。多位國際攝影大師也將在平遙與觀眾見面;本屆大展有33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師、策展人參展,除了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攝影比較發達的國度參與外,來自南非、委內瑞拉、古巴、伊朗等國家攝影界的參與,讓本屆大展的國際性與學術性變得更為豐富;今年平遙加強了與國外攝影界的合作,國外院校展得到了保留與昇華,與美國的帕森斯新設計學院、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以及古巴國家攝影美術館等攝影機構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合作。
美洲
來自北美的,除了傳奇攝影大師讓•皮埃爾•拉豐和他的《喧囂的美國》外,美國的蘇珊•都利(Susan Dooley)和蘇珊•克拉維茨(Susan Kravitz)用《1980年代艾滋記憶(80s from the 80's)》警示艾滋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亞當斯弟子艾倫•羅斯(Alan Ross)的傳統黑白銀鹽手工作品讓我們重溫經典影像的魅力。
帕森斯設計藝術學院攝影系主任,詹姆斯•雷默(James Ramer)和該校教授西蒙•道格拉斯(Simone Douglas)用自己的當代藝術影像,為我們傳遞著這個世界一流院校在攝影教育方面的理念。美國攝影教育協會一直在全美攝影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成員來自美國各大高校,從他們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窺探美式攝影教育的特點。
今年,拉丁美洲因為奧運成為世界的焦點;而拉丁美洲的影像同樣也是平遙大展關注的焦點。在這個文化豐富多樣的地區,影像創造也生機勃勃。古巴國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納爾森•拉米雷茨(Nelson Remirez)用《看不見的城市(The Invisible Cities)》講述別樣的古巴文化;委內瑞拉維羅妮卡•本科莫(VerónícaBencomo)的《Foto-Feminas拉丁美洲女性攝影展精品展》展現著這個地區女性攝影師獨特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歐洲
馬格南攝影大師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在路上(Passages 1962-2015)》講述著世界的故事;
德國攝影師克勞迪婭•法恩坎(Claudia Faehrenkemper)用《盔甲(Helmet)》陳述靈魂與物質存在的關係;
瑞士攝影師尼爾斯•阿克曼(Niels Ackermann)的《白色天使(White Angel)》則展現了切爾諾貝利災難後的今天,年輕人如何生活的畫面。
德國著名策展人、攝影師、作家托馬斯•凱爾納(Thomas Kellner),借《光與塵( Glitter and Dust)》告訴我們,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如何處理,當傳統工業沒落時,人們心中留存的絲絲回憶。
大洋洲
著名策展人阿拉斯戴爾•福斯特(Alasdair Foster)總是對家國天下有著特殊的陳述,《家天下》的三位攝影師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地區:英國、澳大利亞、阿根廷,他們透過鏡頭的藝術想像,闡釋著自己心中的家園變遷。
紐西蘭,這個具有獨特文化的國家,他們的攝影師也在為保護和傳播自己的文化努力著,毛利族策展人羅珊娜•雷蒙德(Rosanna Raymond)受奧克蘭攝影節委託,用12位毛利族攝影師的作品,以獨特的《人類映像(Maori Photography:ArtTeTangate)》,講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已故攝影師湯姆•哈金斯(Tom Hutchins)1956年來到中國,留下了800多幅珍貴映像,讓我們有機會讀到《1956年的中國(China in 1956)》故事。
非洲
關於非洲,我們知道的更多的是戰爭、疾病和貧窮,當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踏入非洲,講述非洲故事的時候,非洲攝影師們也在用自己的鏡頭,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南非策展人嘟嘟•馬當塞拉(DuduMadonsela),用20位非洲攝影師的影像,從新的視角告訴我們關於非洲的那些事。
亞洲
在西亞,一個媒體關注的焦點:伊朗,一個經常出現在電視裏的名字,我們不曾想到這個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他們的故事。今天,借助策展人沙斐伊•瑪納茲(ShafieiMahnaz)的《伊朗印象(Iran And It’s Featues)》讓我們看到伊朗攝影師鏡頭中的伊朗與伊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