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優人神鼓二度登臺國家大劇院《勇者之劍》在挑戰中思考生命禪意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肖一
中國網訊 台灣著名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將於6月17日至18日攜舞作《勇者之劍》登臺國家大劇院,這是繼2015年優人神鼓憑藉《時間之外》在國家大劇院驚艷首秀後與京城觀眾的再度相逢。這個隱匿于大山之中的表演藝術團體,將以勇者的修行之路感悟生命禪意,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帶領觀眾找尋安定與寧靜的力量。
“大師都在尋找東方文化,我更該‘回家’。”1988年,師從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的劉若瑀回到台灣,創立了優人神鼓的前身——“優表演劇團”。葛托夫斯基的訓練方法是透過人與大自然的交融喚醒內在的覺醒,激發人的潛能,這也給了劉若瑀深刻的影響和啟發。她在台灣的田間廟宇尋訪老人,探索傳統藝術、原住民文化,以及各種即將失傳的古老藝術形式,乙太極導引和身體能量的開發為訓練基礎,形成了舞團獨有的訓練方式,並用全新的作品呈現自己的世界觀與審美趣味。1993年,黃志群的加入,為優人神鼓帶來了新的生機。這位人稱“阿丹師父”的音樂總監自幼習鼓、練舞,曾加入雲門舞集,並多次前往印度、西藏禪修。對黃志群而言,表演也是一種修行歷程的呈現,他每年都會抽出10天時間專門讓演員們打坐,達到“靜心”的目的,讓表演在去繁化簡中,迸發出撼動人心的單純力量。從此,“優表演劇團”正式更名為“優人神鼓”,並逐步樹立起“道”與“藝”、“劇場”與“擊鼓”合一的表演理念,開始以戲劇為基礎,融合擊鼓、武術、吟誦等要素,産生出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形式。龍應臺曾這樣評價優人神鼓的演出:“他們的表演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表演、什麼是劇場、音樂和舞蹈。”
坐落在台北近郊木柵老泉山上的露天劇場,就是優人神鼓的團員們二十多年來訓練、排演的場所。這個簡易的劇場是由團員們共同努力開闢土地、用木材搭起的簡樸平臺,一開始甚至沒有水電等現代化設備。打坐、擊鼓、練拳,飲山泉水,吃粗茶淡飯,伴隨著山林裏的艷陽、風雨、蟲鳴,優人神鼓的團員們在古樸的環境裏,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淬煉心性,磨煉感官。他們的心思變得越來越細緻,對音樂的掌握也更加敏銳,擊鼓時精準、密集、快速的節奏,展現出如雷般直擊人心的震動。這真正符合了優人神鼓的含義——“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優人神鼓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他們的足跡也幾乎踏遍了世界上的各大知名城市。此次優人神鼓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作品《勇者之劍》可以説是一場精品集萃,裏面匯集了幾段極具代表性的精彩舞段,包括勇士持劍找尋生命勇氣的《持令》;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金剛王寶劍》;在內斂中散發力量的《拔草尋蛇》;喊出心中無畏和信心的《踞地獅子吼》;長棍與舞蹈完美配合的《持劍之心》以及散發澄凈心意的《獻曼達》。《勇者之劍》以六個篇章營造出一條成為勇士必經的修行之路,從産生恐懼到無所畏懼,傳達出一種安定與寧靜的力量。當優人面對自己內在最深的未知時,用擊鼓,讓鼓聲如棒喝,在棒起棒落間探討生命的起落與幻滅,期許自己面臨生命過程中的挑戰時,能夠克服並不斷地超越。
優人神鼓的作品以多元豐富的藝術表演而聞名,結合了戲劇、舞蹈、樂曲、擊鼓、武術,和其他劇場內外元素,既充滿精神內在,又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勇者之劍》在延續以往作品抽象敘事的劇場特色外,最大的特點在於優人對擊鼓方式以及樂句安排的創新——鼓聲之外,還加入木製與金屬等不同樂器的聲響,讓音樂的層次更加細緻且變化豐富,同時融入了長棍擊鼓,與以動作精準著稱的神聖舞蹈。優人神鼓《勇者之劍》曾收穫美國《紐約時報》評價:“這是個編的極好的擊鼓作品,富有多層次的表演的美,聲音、寂靜、簡單的敲打及複雜精準的節奏,他們的專注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從一開始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純凈。” 挪威貝爾根國際藝術節也點評其為“最安靜的心、最有力量的表演,帶給你百分百的每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