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鹿特丹愛樂樂團再度登臺國家大劇院 動情加演《菊花臺》[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6-12 14:52:0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荷蘭鹿特丹愛樂樂團第三度登臺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國家大劇院供圖 王小京攝影

中國網訊 69日,享譽世界的荷蘭鹿特丹愛樂樂團第三度登臺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攜手德國指揮家大衛·阿夫哈姆與小提琴家陳銳,以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馬勒第一交響曲,帶給北京觀眾一場難忘的交響盛宴。

 鹿特丹愛樂樂團曾于2008年與2013年兩度蒞臨國家大劇院,作為一支歐洲頂級樂團,樂團每次到來都不負眾望,除大方奉上一系列“大部頭”外,還會邀請當代古典樂壇備受關注的獨奏家加盟。鹿特丹愛樂首席指揮雅尼克·涅傑-瑟貢介紹説:“樂團在選擇合作者方面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邀請世界頂級演奏家,二是尋求最具天賦的音樂家合作。當然,這肯定要冒一定的風險,但是樂團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在挑選年輕藝術家方面的獨到眼光。”69日晚與樂團攜手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是2009年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和2008年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頭獎得主陳銳。《華盛頓郵報》讚譽陳銳的琴聲“仿佛人聲在歌唱”。當晚,觀眾則在現場感受到了陳銳的精湛技藝與深刻的音樂感悟力。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通常被視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樂曲既有濃郁的匈牙利民間音樂風情,也兼具古典主義的嚴謹與浪漫主義的激情。值得一提的是,陳銳所使用的斯特拉迪瓦裏名琴“1715約阿希姆”曾被19世紀匈牙利小提琴大師約瑟夫·約阿希姆所持有,而這首作品也正是勃拉姆斯當年提獻給約阿希姆的傑作,此番“琴曲合一”更顯意義非凡。在第一樂章中,陳銳便以甜美抒情的琴音勾勒出旖旎的田園風光,主奏小提琴與樂隊之間的協奏仿佛讓旋律也有了呼吸,時而寧和悠長,時而熱情急促,而在柔板樂章中,陳銳更是盡展小提琴的歌唱性,伴隨弓弦之間的遊走,一幅色調淡雅的油畫漸漸暈染開來。終樂章中,小提琴與樂隊的氣勢全開,輕快抒情中又不乏精神抖擻,陳銳流暢的演繹賦予旋律以飽滿力量,也讓觀眾為之振奮。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中,陳銳四次謝幕,並加演了伊薩伊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末樂章以及巴赫的加沃特迴旋曲。

 下半場的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提坦”則充分展現了鹿特丹愛樂樂團的雄厚實力。樂團近年潛心鑽研馬勒交響樂,20168月在琉森音樂節就上演了難度極高的馬勒《第十交響曲》。當晚的“馬勒一”則是作曲家親自指揮演奏最多的一部交響樂,也同樣為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中的觀眾所深愛——從阿巴多指揮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到夏依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再到艾森巴赫指揮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每次“馬勒一”的上演,無疑都是一場難忘的音樂享受。當晚,鹿特丹愛樂樂團在德國指揮家大衛·阿夫哈姆執棒下的演繹則再次令觀眾回味無窮。阿夫哈姆曾師從荷蘭指揮大師伯納德·海丁克,而他也將細膩敏銳的樂思注入作品之中。樂團首先以不同聲部的樂器營造出大地春日復蘇的場景,靜謐朦朧中交織出怡人優美的旋律,樂章結尾處的樂隊全奏則以清晰的聲部層次感構建出一派狂歡景象。在第二樂章的精神抖擻、昂首闊步中,樂隊奏出的圓舞曲段落輕快動人,在著名的“葬禮進行曲”中,樂隊則以沉穩深入的刻畫,傳遞出旋律背後諸多複雜的情緒。不論是定音鼓、雙簧管還是低音提琴,各種樂器的此消彼長也賦予這幅“特殊”的葬禮畫面以光怪陸離的色彩。而末樂章則帶來整場音樂會最強大的震撼,在交織著高亢嘹亮的銅管聲中,樂團全力“衝刺”,帶領觀眾共同登上輝煌燦爛的音樂頂峰。最後,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樂團又特別加演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菊花臺》。

據悉,610日,鹿特丹愛樂樂團還將在大衛·阿夫哈姆的執棒下,攜手小提琴家陳銳帶來根據威廉·傑思同名歌劇改編的組曲《紫禁城的故事》、安東尼·拉洛D小調《西班牙交響曲》以及柴科夫斯基E大調第五交響曲的精彩演繹。      

1   2   3   4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