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訪滇西抗日主戰場遺址 追憶英雄先烈的悲壯史詩[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5-23 11:05:5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魯楠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圖為中國遠征軍松山戰役遺址。中國網記者 魯楠 攝

中國網訊(記者 魯楠)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動鄉的大松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日的主戰場。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雲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後,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松山戰役就在這裡進行。

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動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範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包括松山主陣地我軍坑道作業遺跡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龍陵縣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對松山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極為重視,撥專款15萬元修復抗日將士公墓,修建了3座標誌説明碑、18座遺址説明碑和一條上山公路。1986年5月松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松山戰役,遠征軍共歷時近百天,動用約10個團,兵力總計2萬多人。傷亡總數7763人(含失蹤人員)。包括:陣亡總人數4000人,負傷總數3773人,失蹤總數50人。斃殺日軍1250人,敵我傷亡總比例約為1:6.2,且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松山戰役是日軍在二戰亞洲戰場上的第一場被全軍殲滅的戰役,也是中國軍隊第一場成功的攻堅戰。1944年5月,滇西遠征軍強渡怒江後,在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的松山投入2萬多兵力,攻打3個月,以傷亡7763人的代價,全殲據守的1300名日軍。

在這座最高海拔2200米的山峰上,各種戰壕、掩體、明暗火力點和地堡殘跡,隱藏在漫山遍野的松林中,被肆意生長的蒿草掩蓋,蜿蜒曲折,密如蛛網。許多陣地遺址棱角分明,就像是昨天才剛剛挖掘好。時間久了,你甚至會産生眩暈的幻覺,仿佛能夠嗅到某種硝煙、泥土與腐肉的混合氣味。可以説,松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在這兒,戰爭的歷史與現實重合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只要拿著當年中日兩軍的攻防地圖,就可以找到大多數地方。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滇西抗戰主戰場雲南龍陵松山落成。雕塑群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按照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為將軍、夏裝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等12個方陣。

根據史料記載,到1944年5月,日軍在松山的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及馬鹿塘等戰略要地,修築了7個據點群,每個據點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週又有數個子堡拱衛。堡壘由3層結構組成,第一層是圓木,中間是30毫米的鋼板,最外層是盛滿泥石的汽油桶,桶外再覆蓋上厚厚的沙土。日軍曾經做過試驗,用500磅的重型炸彈轟擊這些堅固的工事,內部人員只能感覺到輕微的震蕩。守衛松山的日軍,是第56師團下屬的113聯隊。這些來自九州福岡的士兵許多出身礦工,他們用兩年時間幾乎挖空了整座松山,地下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如同大型蟻巢。其龐大複雜的程度使日本人也承認:“就連我們自己人,能走遍所有松山陣地的人也寥寥無幾。”不僅如此,這支部隊還是日軍中的模範,在緬甸方面軍一年一度的軍事大比武中,它一直保持著步槍射擊、火炮射擊和負重攀登3項第一的成績。

在那個年代,中國士兵的單兵作戰裝備十分落後,他們穿著粗布製成的灰色軍服,穿著自扎的草鞋,沒有鋼盔,雖然剛剛配發了新式的美式武器,但大多數士兵在開戰前還不懂得該怎樣使用。不僅如此,對於山地進攻作戰,中國軍隊也缺乏足夠的經驗。此時正值滇西的雨季,阻擾中國軍隊向日軍陣地衝擊的,除了密集的火力、連綿不絕的鐵絲網和地雷陣,還有滂沱大雨和泥濘的山路。住在松山青木寨的楊德方,松山戰役時還是個年輕小夥子。他和許多當地農民一樣,為中國軍隊運送彈藥、食物,搶救傷員和埋葬死者。在老人的記憶中,中國士兵在進攻時,似乎不懂得隱蔽自己,“洋號一吹,他們一窩蜂地叫喊著往上衝,日本人機槍一掃,他們像柴垛一樣一片一片倒下……”不過,正如美國人説過的那樣,“中國士兵的吃苦耐勞是第一流的,只要有良好的裝備和訓練,可以和世界上最優秀的士兵媲美”。

60年前那場血戰,打得昏天蔽日,留下了日軍和中國軍將士近兩萬人的屍體,山上還殘留了太多的槍彈和炮彈彈殼以及鐵質金屬。現在的松山,關於那場戰役的記憶似乎從未走遠。戰後被炮火炸得只剩兩棵松樹的大山,如今已經是滿山遍野的松樹林,昔日的壕溝和彈坑也爬滿灌木和荒草,偶爾還長出幾株稀疏的桃花。農人和水牛代替士兵與火炮,在山路上慢悠悠地行走。但這裡的人們,卻依舊生活在隨處可見的與戰爭有關的細節裏。被日軍燒燬的房屋的殘垣斷壁,至今仍然聳立著;日軍用來修築堡壘的鐵皮,被老百姓當成瓦片,蓋在屋頂上;在許多老房子的立柱、窗欞和門板上,還可以看到槍眼和彈痕;沒有爆炸的大口徑炮彈,可以用來做搗碎穀物的臼;高射機槍的彈殼可以做成隨身攜帶的煙鍋;甚至坦克履帶,也可以用來搭建爐灶。

在松山,中國軍隊顯露出了令人讚嘆的頑強與勇敢。“松山,中國人是勝利了,可勝得這樣淒楚;相反,日本人是失敗了,卻又是敗得那樣悲壯。我該如何讚美這個在人力物力上佔幾十倍優勢,卻付出了難於啟齒的代價才取得的慘勝呢?”這場戰役,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紀念碑,它記載了中國軍隊的榮譽與恥辱,喜悅與悲傷,醜陋與美麗,勝利與失敗。

1   2   3   4   5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