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當電視直播裏播放威風凜凜的受閱導彈駛過天安門廣場時,一對航太車間的師徒激動得淚流滿面,因為這些受閱導彈中,有他們親手參與製造的産品。出於保密原因,劉志凱和賀瀟強師徒至此,才第一次看到這些“護國長劍”的真容全貌。(資料圖) 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師傅,我看見了,看見咱們的産品了!”2015年9月3日上午,航太三院159廠“90後”技工賀瀟強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衝著電話激動地喊道。
此刻,電視里正在直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陣依次走過天安門廣場。受閱部隊隊尾,是支撐我們國家強軍強國夢的導彈方陣。戰略打擊部隊的6個方陣攜帶7種型號的常規導彈和戰略導彈通過天安門廣場,大國長劍,浩蕩東方……
電話的另一頭,是賀瀟強的師傅,劉志凱,在軍工企業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技工此刻也激動到哽咽:“真壯觀!這是咱們親手造出來的東西……”
此次閱兵上展出的所有反艦和巡航導彈上都有他們師徒二人親手加工過的精密部件。雖然説他們師徒二人每天從事軍工零部件製造,卻也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第一次看到這些“護國長劍”的全貌。看到自己參與製造的産品從天安門廣場駛過,他們心頭涌起無限的豪邁之情。
入門學藝 細微處體會航太精神
“90後”賀瀟強在學生時期獲得過全國數控比賽一等獎,一入廠,他就被劉志凱相中了,“他幹事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很像年輕時的我。”劉志凱主動向領導要求帶賀瀟強這個徒弟。能拜劉志凱為師,這在159廠也算是榮耀的事情了,因為劉志凱在工作中認真負責,技藝高超,近三十年來獲獎無數,他的工作櫃中,擺滿了各個級別的榮譽證書,因為表現優異,他曾在90年代就實地參與過導彈的靶場測試,這在七分廠零部件加工車間可是唯一的一次殊榮。
可賀瀟強到崗後卻對眼前的工作大失所望,自己分到了一台老舊設備,而且幹的是最基礎的“打方”,就是把加工用的毛坯料的六個面全部銑平,鄰面垂直,對面平行。賀瀟強對這些單調的工作很不以為然,很快敷衍著完成了。可是當師傅對他幹完的10件活進行測量時,竟全不合格。
按照規定,沒有出徒的學員發生的全部品質問題由師傅承擔,師傅被車間領導點名批評並扣款。賀瀟強既羞愧又內疚,面對基礎工作再也不敢眼高手低了。而“打方”也為賀瀟強日後的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出徒後,賀瀟強和師傅劉志凱共同在一台機床上輪班工作,可不久,賀瀟強就挨罵了。在一次換班後,劉志凱接過賀瀟強工作後的機床,氣不打一處來:“工作臺上堆滿了零件和廢料,一米見方的操作臺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劉志凱狠狠的批評了徒弟賀瀟強,他告訴賀瀟強,整理好工作臺、擺放好零件看似小事,可是這不僅僅是對輪班同事的尊重,也是工作順利進行和交接的基本保證。
經歷過這幾次的磨合,劉志凱和賀瀟強師徒二人逐漸默契起來,劉志凱對自己這位最小的徒弟也越來越滿意。開始慢慢教他看家本領——磨刀具。劉志凱説:“90後這一代人聰明,但是他們更願意把聰明放在提高效率,技術創新上面,可是咱節約的傳統不能丟。”製作航太、武器産品所用的刀具都非常的昂貴,而切割的材料又經常是鈦合金、精度高速鋼等非常堅硬的金屬,刀具非常容易損壞。如果平時經常任意更換、丟棄損壞的刀具,會造成極大的浪費,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會根據不同刀具的角度和開刃方式,重新打磨,廢物利用。
認真、細緻、節約,賀瀟強跟隨師傅,逐步體會到了航太精神的細微精髓。
師徒新模式 從情同父子到亦師亦友
93大閱兵之前,航太三院159廠接到了一款新産品的量産任務,159廠7分廠主任汪金水回憶道:“當時我們廠的生産形勢是很嚴峻的,彈翼接連出現問題,兩次靶試不成功,大家都很緊張。”這是一款要參加閱兵的産品,交付時間絕不能推遲。
面對嚴苛的生産進度要求,徒弟賀瀟強提出了一種新方案,用國際上先進的“高速銑”方法,把機床主軸轉速提高到到15000轉/每分鐘,減少刀具的吃刀量,用“淺吃快跑”的方式來提高加工效率,還能避免彈翼在切削中的高溫變形。國際公認標準的高速切削標準為每分鐘12000轉、切削600米,而經過賀瀟強反覆演練實踐提出的方案達到了每分鐘15000轉、切削800米左右,大大超越了國際“高速銑”標準,這不禁讓師傅對製作工藝産生質疑。
為穩妥起見,保證産品品質,師傅開始拒絕了賀瀟強的建議。但是賀瀟強仍不甘心,一天以後,他拿著新方案做出來的試件興奮地找到師傅。劉志凱被眼前的事實説服了,他馬上帶著賀瀟強找到負責該産品的工藝,經過一系列論證和測試,最終採用了這個新方案。這個方案也獲得了三院工藝技術革新一等獎。最終該零部件按時保質保量交付。“長劍”系列威風凜凜地經過天安門城樓,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
此後,劉志凱意識到,徒弟有好多地方值得自己學習,特別是在數控機床編程和三維建模方面。要想在科技更新日新月異的時代保持航太機械加工的頂尖領先地位,自己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知識。
建國以來,我國機械加工經歷了四代産品的更新換代,從普通機床到簡易數控機床,再到目前常用的3軸數控機床和第四代的高速5軸數控機床。劉志凱便在工作之餘,一方面自學電腦知識,另一方面經常虛心向徒弟討教最新的編程和建模知識。他告訴記者,時代在進步,以前傳統的“情同父子”般的師徒關係,在現在已經變成了“亦師亦友”的同事關係。
師徒攜手 捍衛航太標準
2016年,賀瀟強代表航太三院參加全國技能大賽併入選北京市十強,並代表北京隊參加全國技能大賽決賽。師傅劉志凱陪著賀瀟強積極備戰,反覆練習。臨上場前,師傅劉志凱鼓勵賀瀟強説:“小賀,別緊張,我們平時的標準是航太標準,是最高標準,把平時的水準發揮出來就沒問題!”果不其然,賀瀟強最終奪得了全國技能大賽5軸機械加工的冠軍,這代表了我國機械加工的最高水準。
至此,劉志凱和賀瀟強師徒在車間配合越來越默契,在單位零部件加工過程中,有一件精密的螺旋副一直是159廠克服不了的難題,因此每次這個産品都需要交付給外協單位製作,每年要對外支付400多萬元的加工費。
車間新引進的高速五軸數控機床為這個精密的螺旋副自主生産提供了保障,劉志凱和賀瀟強被安排操控新型第四代機床。二人心有靈犀,同時把突破螺旋副自主生産作為目標。用一根火柴棒大小的刀具,在一個圓柱體狀的精度高速鋼上面開九條大小完全一樣的螺旋槽,難度非常大,光切削需要考慮的接觸面就有27個,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刀毀件廢的後果,外協單位也是用傳統的電擊模式來完成,光打磨一個産品的槽面就需要三天。劉志凱和賀瀟強不斷專研,反覆試驗,僅僅用一週的時間,就攻克了這個産品的技術難題。不但實現的該産品的自主生産,還比外協單位製造的産品更光滑,效率更高。隨後,師徒二人再接再厲,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次改進製作工藝,採取兩面切削的辦法,大大降低了製作成本,並把外協單位製作一個需要幾天的時間,縮短到了四小時。他們的製作工藝也獲得了院裏的工藝優化獎、成本工程獎。
2017年初,國家重大科技專項04專項列入一個新重大項目——“換腦工程”,即國防軍工領域用國産數控系統批量置換進口數控系統,以大幅提升國防軍工領域製造裝備自主可控能力和安全水準。159廠引進了第五代數控機床——柔性製造流水線。熟練掌握操作這套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機械加工行業最先進的流水線技巧,是劉志凱和賀瀟強師徒接下來要迎接的新挑戰。(中國網 董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