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李爾王》下周亮相 李六乙攜手濮存昕再現震懾人心的悲劇力量 攝影肖一
重新認識莎士比亞,是這版《李爾王》的亮點之一。如何從文學語言怎麼回歸戲劇語言?戲劇語言中包含著戲劇的動作性、戲劇衝突和人物的鮮明性。過去的莎劇中譯語言中有很多的束縛,其實和真正的莎士比亞語言距離很遠。怎麼將老百姓的話説出藝術性、哲學性,莎士比亞的語言是一個最好的範本。
關於《李爾王》的舞臺布景,我認為在二度創作中,應當尊重莎劇的經典性。我們在構思的時候就沒有想過要去解構它,現在很多的莎劇舞臺演繹都是從文學角度進行解構。我們是在尊重文學的前提下,用舞臺表演來體現我們的藝術觀點。另外,畢竟《李爾王》是四百年前的作品,它如何和當代産生聯繫,又怎樣跟明天、未來的戲劇發展産生聯繫?這就關係到視覺上的呈現,視覺呈現又一定是和內容結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在舞臺和造型設計上就需要有一種視覺印象,即從歷史走進當代,讓觀眾有一種從四百年前走到當下的感覺。實際上,《李爾王》也是一部歷史劇,而這歷史的長度是大於四百年的。李爾王的故事在莎翁寫作之前就已經開始流傳了,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正史、野史的記載都有,故事本身是遠先於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就像《趙氏孤兒》一樣,已經流傳了很久,它並沒有明確的年代資訊,但是歷史的縱深慢慢通過服裝、視覺、表演形態的變化走近我們,走到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