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深圳創新啟示錄:移民起人才興創業盛[組圖]

發佈時間: 2016-08-16 07:18:00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在位於深圳科學館的深圳雲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寧(左三)與員工交流(2016年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深圳加快構築新機制,人才集聚效應、裂變效應不斷放大

“在深圳,政府就是最大的創業團隊。深圳本身就是一個成功創業的經典案例。”

週末,深圳人才園。在創投行業工作、帶家人來看海歸創業路演的陳文揚有感而發。

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興,因創業而盛——

36年前,深圳建市之初,全市只有2名技術人員,一個是拖拉機維修員,一個是獸醫;今天,這裡已成為中國最“擁擠”的城市,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約2000萬人口,有商事主體214.1萬戶,全國千人擁有商事主體最多。

創業率緣何如此之高?

“我們覺得深圳的效率比矽谷還高。”從矽谷歸國創業、推出“百萬人流秒級定位”人臉識別系統的雲天勵飛聯合創始人田第鴻説,深圳電子資訊産業鏈完善,“足不出市”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他的創業夥伴陳寧則用“震撼”來形容深圳效率:兩年前辦理企業營業執照和公章,從申請到辦好只用了4個小時。

深圳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不僅成就海歸學子創業,也幫助普通人築夢。

美術專業大專畢業的深圳振華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懷寶成為“深圳人”已有26年,賣過畫,開過領帶廠,後來看好深圳電子産業發展前景“改行”研發生産光學檢測設備,迄今已擁有100多件專利,企業也成為光學檢測設備領軍企業。

“在深圳,不論什麼樣的人才或者特殊的零部件,我們都能找到。”廖懷寶説,“只要有想法、肯吃苦,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學歷等標準評價,廖懷寶也許算不上尖端人才,但恰是“廖懷寶”們代表了深圳的中堅力量:深圳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約24.1%,這個比例低於不少大城市。

為什麼普通人也能在深圳迸發巨大潛力?

“深圳通過改革消除了一些阻礙創新的制度因素,這是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周路明説。

1987年,深圳率先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營科技企業,鼓勵技術要素入股和參與分配,改變了任正非等創業者的命運。

上世紀90年代,深圳又圍繞人才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如全國第一個技術分紅的法規、第一個無形資産評估的法規,進一步釋放人才的創造力。

類似的制度創新,今天依舊在深圳發生。

“如果沒有這個體制,我不可能帶這麼多人回來。”3年前,茆勝歸國創業之所以最終“落戶”深圳,就衝著當地科協負責人説的這樣一句話——“在深圳,你可以選擇民辦非企研究院這種全新模式。”

“我月薪2.5萬元人民幣,比國外少多了;夥伴們也都不高,因為這是個非盈利機構。”茆勝説,“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大家可以專心自由地研究技術。”

在民非模式下,研究院一旦技術研發成功就引進風險投資,孵化的企業則市場化運作,不少於50%的技術股權給研發團隊,迄今研究院已擁有60多項專利,在石墨烯材料、鋰離子電池等領域孵化6家高科技企業,市場估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

“30多年來不間斷的機制創新,讓禁錮的創新能力持續釋放,這是深圳創新最根本的原因。”周路明説。

“企業為什麼要創新?動力來自於競爭。”在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看來,市場經濟實質是競爭經濟,市場化是深圳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

在深圳,人才不唯學歷、職稱,而是企業主導,市場認定——

不到35歲,來自企業或科研機構……今年8月,經馬蔚華、王傳福、楊煥明等企業家和科學家組成的首批深圳青年英才舉薦委員舉薦,6位來自汽車研發、新能源電機控制等領域的青年人將被深圳市認定為高層次專業人才。

“希望通過青年人才舉薦制度,讓領軍人才‘伯樂相馬’,以才引才,多元化、多維度評價人才。”深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保障局局長王衛説。

優化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服務體系,構築人才高地,深圳,正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創新中心邁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