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張謇”號抵達南海目標海域。 7月17日,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抵達南海目標海域,開始進行多項科考設備深海測試和科學調查。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新華社“張謇”號7月17日電(記者張建松、岑志連)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17日抵達南海目標海域,開始進行多項科考設備深海測試和科學調查。
浩瀚而美麗的南海陽光燦爛、風平浪靜;一望無垠的蔚藍色海面上空,白雲低垂;碧海藍天下,“張謇”號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格外鮮艷。這片目標海域位於北緯21度、東經118度,最深處達2598米。
據“張謇”號輪機長史聿剛介紹,第一次踏上遠洋航行的“張謇”號,自7月12日從上海臨港起航以來,船上各種機艙設備得到充分檢驗,一路航行順利。“張謇”號有兩台主機、兩台輔機,主機功率分別為2380千瓦和1103千瓦,輔機功率為750千瓦。此外還有1600千瓦的軸帶發電機,利用大主機開動時的尾軸轉動原理來發電,十分節能。
作為一艘專業的深淵科學考察船,“張謇”號上裝載了多種類型的科學調查設備。起航以來,甲板上的各類絞車、尾部A型吊架、輔助伸縮吊機、船舯吊、右舷L型吊架等科考設備,以及船上安裝的全海深淺地層剖面系統、船載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超短基線水下聲學定位系統、光纖羅經運動感測器等聲學調查設備,均在航行過程中得到了測試。此次在南海進行深海檢測,主要是針對於水深要求比較高的“全海深多波束測深系統”。
目前,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中心已完成一台“彩虹魚”萬米級著陸器的研製,這臺著陸器已投入“張謇”號首航科考中。為了讓“張謇”號上的操作人員儘快掌握萬米級著陸器的布放與回收操作,16日在奔赴南海的途中,深淵中心的研製人員已進行了培訓與示範,在南海還將再次進行萬米級著陸器的深海布放與回收演練,並在南海海底進行拍攝和宏生物取樣作業。
正在研製的“彩虹魚”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為混合型無人潛水器,在7000米的海洋深處將設立中繼站系統,讓潛水器本體帶著中繼站的微細光纖下潛。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中心副主任胡勇帶領科研團隊,也在南海這片海域進行中繼站系統的功能測試。
“張謇”號抵達的這片海域,與2013年我國“蛟龍”號首次發現的一個冷泉區相距不遠。“張謇”號上的科研人員還將利用沉積物重力取樣器、箱式取樣器、CTD等科考設備採集樣品,進行南海的海底沉積物、宏生物、微生物等深海科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