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計劃終評音樂會即將揭幕[組圖]

發佈時間: 2015-12-08 15:19: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的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計劃于2014年2月正式啟動,在經過了歷時近兩年的徵稿、評選、作品展演後,即將於12月8日迎來終評音樂會。12月7日下午,國家大劇院劇目製作部部長、青年作曲家計劃組委會主任韋蘭芬攜10位中外資深音樂家組成的評審團隊共同出席了新聞發佈會。12月9日上午11時,青年作曲家計劃研討會也將在國家大劇院新聞發佈廳舉行。

    “藝術公益事業”引強勁迴響,海內外年輕人“回家”圓夢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扶持中國音樂創作的新生力量,發掘力推優秀的嚴肅音樂作品,對於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長期有效的委約創作機制,亦是打造中國作曲界美好未來的穩固基石。懷著這個願景,早在2010年,國家大劇院就與著名作曲家陳其鋼共同策劃推出了“青年作曲家計劃”,以持續面向全世界華人青年作曲家徵集遴選管弦樂作品的方式,來尋找優秀的嚴肅音樂作品,挖掘中國音樂界的年輕翹楚。2011年,首期青年作曲家計劃打響了頭炮,從此,這項幫助青年作曲人才放飛夢想的“藝術公益事業”便延續了下來。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不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同類計劃的最大亮點是,在作品徵集的同時,國家大劇院還邀請國內優秀職業院團,為優秀作品免費組織面向社會的演出,讓年輕作曲者能夠聽到自己的作品“發聲”。這不僅為一大批懷揣藝術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揮灑才華的舞臺,也幫助他們在作曲之路上建立信心,積累經驗,看到希望,從而激勵越來越多“散落”在海內外的年輕人“回家”實現作曲夢想。

    在首期青年作曲家計劃中獲得首獎的杜薇曾將該計劃比作“如來神掌”,將自己推到了一直想去的地方。而這也是五年來不斷涌現的優秀作曲人才的共同心聲。事實上,不少在該計劃中嶄露頭角的青年作曲家,已經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施展了他們的才華,讓世界聆聽到了中國嚴肅音樂屆的“好聲音”。除已受到業界頗多關注與讚譽的杜薇外,第二期獲獎的年輕作曲家肖瀛、葉彥辰也獲得了與英國格拉摩根峽谷音樂節合作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期入圍終評的青年作曲家蔡東真,現任國家大劇院駐院作曲家,已為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樣式雷》創作了配樂,併為國家大劇院八重奏“量身定制”了多首作品。與此同時,前兩期計劃中獲獎的六位作曲家,亦接到了國家大劇院的新作品委約邀請。據悉,諸多參與該計劃的青年作曲家也將被邀請加盟到國家大劇院小歌劇、室內樂等的創作中。

    根據國家大劇院提供的數據,青年作曲家計劃已成功舉辦了28場新作品展演,3場新作品專場音樂會,吸引了34000逾人次走進音樂廳觀看演出。與此同時,該計劃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外音樂機構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參與到本計劃中的國內外音樂機構包括了貴陽交響樂團、法國國家廣播電臺、英國格拉摩根峽谷現代音樂節、德國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等。

國家大劇院攜手中外豪華評審陣容,共舉中國音樂美好明天

在第三期計劃為期7個月的展演過後,經國家大劇院與評審專家的又一輪慎重評選,六部作品拿到了終評音樂會的“入場券”。根據抽籤取得的演出順序,這六部作品分別是法國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李萌能的《彼岸花》、中央音樂學院商佩雷的《八仙》、中國音樂學院何巍的《夜曲》、西蒙菲沙大學楊筱琳的《漫漫山谷間》、上海音樂學院藺錫鵬的《綠林中的杜鵑》、四川音樂學院張志亮的《雲佩》。

終評音樂會中,國家大劇院邀請了10位國內外資深音樂家共同組成強大評審陣容,分別是青年作曲家計劃首席評委陳其鋼、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桂冠指揮陳佐湟、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譚利華、上海音樂音樂家協會主席許舒亞、荷蘭新樂團總監若埃爾•彭斯、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克裏斯蒂安•雅爾維、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及指揮家保羅•梅耶、法國國家廣播電臺指定評委,作曲家菲利普•舍勒、瑞典室內管弦樂團藝術總監格雷戈爾•祖比奇。

其中,雙簧管演奏家格雷戈爾•祖比奇是首度加盟該計劃,對於這項中國舉辦的新作品計劃他表現出很高的期待。而致力於挖掘並弘揚新音樂創作的荷蘭作曲家若埃爾•彭斯,多年來則為中國作曲事業的發展貢獻良多。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訪問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結識了不少中國新生代作曲家。1991年,他的荷蘭新音樂團在荷蘭舉辦了中國曲目的專場音樂會,此舉亦標誌著中國新音樂在西方的突破性邁進。此次已是若埃爾•彭斯第三次在本計劃中擔任評委,他認為,這項活動無論對於作曲者自身的學習與發展,還是對於音樂機構建立長期有效的創作機制來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樂隊的交流和互動對青年作曲家是不可或缺的學習經歷,在荷蘭雖然也有類似于“工作坊”形式與作曲家長期溝通的機制,但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無論從規模到投入都是無與倫比的。此外,法國作曲家菲利普•舍勒也對中國作曲界的發展表達了極大信心,“多年來,我聽到了許多優秀的中國作品,在我舉辦的大師班、音樂會裏,中國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呈現出來的高品質,以及其中的中國現代音樂元素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這是我第二次參與青年作曲家計劃的評審工作,當我聽到本期的作品時,我可以深深感受到,這些年輕的中國作曲家是如何‘敞開’自己,將交響樂世界裏的不同語言和風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的。音樂的美不分國界,我認為‘分享’與‘包容’是青年作曲家計劃的精神。”

對於再次迎來終評音樂會,作為首席評委的陳其鋼同樣倍感欣慰。他認為,“青年作曲家計劃是中國管弦樂音樂創作的基礎工程,它的宗旨絕不僅僅是出一兩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遴選和演奏的過程中給年輕人創造聆聽自己的機會。通過這個工程,讓年輕作曲家建立經驗,引發思考,磨煉意志,開拓未來。”青年作曲家計劃誕生五年來,正如有些作曲學子所説,它逐漸變成了“中國青年作曲事業的標誌和他們心中的夢”,而這也正是國家大劇院在初建這個計劃時的期許。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