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海南昌江核電控制區(11月8日攝)。 11月7日19時12分,經國家核安全局確認,海南昌江核電65萬千瓦1號機組成功並網發電,預計年底前進行商業運營,開啟海南國際旅遊島綠色核電時代。海南昌江核電項目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塘興村,它的並網運作開創了海南擁有核電的歷史,大幅提高海南清潔能源比重,同時增強了海南發電能力,電力供需將平衡有餘,困擾海南數年的電源性缺電將告一段落。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海南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昌江核電站一號機組11月7日實現並網發電,國際旅遊島從此邁入核電時代。
海南昌江核電項目以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個標準化商用核電站——秦山核電二期工程為參考電站,它的投産,是“以我為主”發展核電的又一次重要嘗試,我國核電“走出去”更增加了一份自信與實力。
積跬步,至千里。是中國核電人對核電自主化幾十年矢志不渝的追求,才有了華龍一號這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三代核電品牌;是中國核電人堅持不懈地推進核電設備國産化進程,才使我國的核電裝備製造配套能力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在海南核電一號機組投入商運之際,讓我們走進昌江,看一看“海核人”在祖國的最南端,怎樣續寫出核電國産化的新篇章.
電力供需矛盾顯現核電挺進海島
今年10月12日,海南核電1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海南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海南“今年將不再恐電慌”,海南“電力短缺問題或將不再、“清潔能源支撐綠色崛起”,字裏行間透露出長期被電力緊缺困擾的海南人對核電的企盼。
海南核電工程位於昌江縣海尾鎮塘興村,屬海南省西部工業走廊帶,瀕臨北部灣,可容納建設4台核電機組。
海南核電史應該從1994年開始算起。那一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核集團前身)在海南開始了核電廠址普查,在沿海選了6個廠址。但隨後海南經濟就陷入低谷,已有和在建裝機容量出現過剩,已選定的廠址只好被“封存”起來。
2005年,經過10年的漫長調整,海南經濟終於走出低谷,用電量一改多年來低位緩慢增長態勢,電力供需矛盾逐漸顯現。
是年9月,50年一遇的特大颱風“達維”重創海南電力供應系統,整個海南電網崩潰。海南電力的薄弱性一覽無遺。之後,海南長期處於缺電的恐慌之中。電力緊缺,成為國際旅遊島發展瓶頸。
2007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做出決定:海南開工核電。中核集團正式開始籌備海南核電建設。2008年7月18日,海南核電獲國家發改委開展前期工作的批復,12月8日,中核集團海南核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2010年4月25日,昌江核電站一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
一期項目投産每年提供100億度電
海南核電一期工程建兩台65萬千瓦核電機組,調整後的工程概算超過200億人民幣,是迄今海南省最大的投資項目。在當時開工建設的30多個核電機組中,海南核電是唯一採用由中核集團自主研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二代改進型”CNP600壓水堆核電機組技術。
據介紹,海南核電之所以採用CNP600,除了它是成熟的、先進的、經濟的以外,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取決於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電網因素。當時,海南電網容量小,65萬千瓦已經是島內最大的發電機組。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説,從建造成本來看,建設65萬千瓦的核電站是划不來的。它的系統設計與設備製造,與我國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所研發的百萬千瓦機組基本相同。另外,海南大機小網的現狀,也會使核電站在運作中面臨長期低功率運作問題,這些無疑會增加運作成本。但從生態建設的效應看,核電為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綠色崛起”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
昌江一期項目投産後,可每年為海南省提供100億度電的清潔能源供應,海南將成為我國核電比重最高的省份。據測算,100億度的清潔能源,可有效減少大約90萬噸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減排效應相當於一年植樹造林2.2萬公頃,等同於再造兩個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如果2025年前昌江核電二期投産後,海南核電裝機容量達到360萬千瓦,屆時海南核電的比例將佔到電能結構50%左右,其環境效應更加顯著。
中核建團在海南建設65萬千瓦核電機組,也有其戰略考量。首先這一型號機組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在我國西部一些地區,電網的情況與海南類似,適合小網運作;其次,它是我國目前唯一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又安全運作10多年的機組,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