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彝族鈴鐺舞列入“課間操”民族文化傳承後繼有人[組圖]

發佈時間: 2015-06-23 17:20:2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鄭亮  |  責任編輯: 鄭亮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1年以來,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板底小學和板底中學,正式將當地彝族鈴鐺舞列入學生“大課間操”中,讓全校70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在跳舞的同時進行體育鍛鍊,同時也讓彝族文化得以在教學中更好地傳承。中國網圖片庫 楊文斌攝影

彝族“鈴鐺舞”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舞蹈蘊含著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獨特的舞蹈藝術價值,又具有歷史、倫理、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彝族鈴鐺舞,亦稱“跳腳”,彝語稱“懇合唄”,意為靈體告別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場中演跳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此舞在貴州赫章縣與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保留著完整形態,尤其以赫章珠市鄉最為典型。

鈴鐺舞具有連歌載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靠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一動作,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懇合唄”,唱祭祀禮儀之歌,以盡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

鈴鐺舞所表現的內容為彝族人民傳統的生産生活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內容健康,風格樸實。由於彝族有婚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並保持著完好的原生狀態。 原始的彝族鈴鐺舞僅限男性演跳,而現在由於觀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喜慶、農閒時都可以演跳。

原始的彝族“鈴鐺舞”,鈴鐺舞表現形式雄渾悲壯、豪放粗獷,兩隊舞者作躍馬揚鞭狀,相向而來,縱橫有序,變幻無常。舞蹈以鼓、銅鈴鐺為節拍,控制節奏的鈴聲, 它以協調的叫喝聲起舞,用鈴聲調節動作,有時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有時切切如私語,動人心扉。一個連一個的高難動作,翩若驚鴻,舞如蛟龍。把戰場上勇猛威武、彝山漢子的血性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於觀念更新,彝家女子的加入,使舞蹈更加絢麗多彩,唯獨不變的是古樸雄渾的風格,是大氣磅薄的感染力。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喜慶、農閒時都可以演跳。

彝族“鈴鐺舞”不僅是一個民族民間舞蹈,更是一幅史詩般的歷史畫卷。 彝族民間歌舞雖博大精深,由於諸多因素的制約,鈴鐺舞也受到了時代的衝擊,面臨逐漸淡化消隱的瀕危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鈴鐺舞所表現的內容也産生變化,從單一的喪禮舞蹈演繹出來,“鈴鐺舞”的內容主要表現傳統的生産生活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內容健康,風格樸實。彝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翻山涉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勇鬥豺狼虎豹,然後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大遷徙的壯闊畫面。由於彝族有婚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並保持著完好的原生狀態。到今天,彝族鈴鐺舞歷經2800餘年而不衰。

貴州省赫章縣文化局局長吳桂紅認為,鈴鐺舞蘊含著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獨特的舞蹈藝術價值,又具有歷史、倫理、哲學等多方面的認識價值。鈴鐺舞作為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它能起到振奮民族精神、提升心靈境界的積極作用,值得傳承和發展。

圖片描述:彝族“鈴鐺舞”具有連歌載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靠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一動作,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懇合唄”,唱祭祀禮儀之歌,以盡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

1   2   3   4   5   下一頁  


 
標題圖片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