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中的“竺可楨”船(攝影:楊新明、葉峰)
原標題:我的船,我的家——走進中國“竺可楨”號船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曾韻):5月17日,就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訪問巴西的前一天,中國“竺可楨”號海洋綜合調查船抵達了巴西東北部城市薩爾瓦多,開始對巴西進行為期5天的正式訪問。這是中國海軍艦艇第一次訪問巴西薩爾瓦多港。
第一次不知歸期的任務
“竺可楨”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型海洋綜合調查船。2014年5月至10月,“竺可楨”船奉命執行了馬航MH370失聯客機搜尋任務,先後2次穿越赤道,3次與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代表團展開技術合作與交流,7批次向國際聯合搜救中心提供掃測成果數據400余萬組。在為期157天、3萬多海裏的航程中,“竺可楨”船首次成功參與國際性聯合搜救行動,創造了單船海外部署時間最長、航程最遠、浪高4米以上惡劣海況連續航行作業時間最長3項新紀錄。
而在出發之前,對於參與此次搜救任務的150余名海軍官兵而言,要面臨的是:陌生的海域、未知的突發事件、不分晝夜的緊急任務和不可預知的歸期。竺可楨船裝備組長羊牧少校、航海長丁新剛上尉就告訴記者:“有些煙民,到後來煙都沒有了,就抽茶葉,最後茶葉也沒了,就到澳大利亞買煙卷,煙卷抽沒了,最後就抽白菜葉子,然後剩下來的爛白菜葉子曬一曬,準備的煙都不夠。煙在國外又是高檔消費,一包煙的價格就相當於國內一條煙的價格。”
“從這裡也就是看出來,大家出發的時候都以為時間不長,相對而言自己準備的各種東西都不是很充分,因為不知道多長時間。我們一般的心理預計都是三個月,沒想到最後是六個月。”
在執行搜救任務期間,竺可楨船遇到了各種困難和考驗。當時,竺可楨船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搜尋區開展多波束地形地貌測量,技術組成員聞琪林少校告訴記者,但是當時,由於要在浪高4米以上的惡劣海況連續航行作業150多天,而使用的多波束已經使用了十年之久,導致中途出現了設備故障。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們很快停靠港口,對設備進行了應急搶修,這是第一次在國外進行修理。他説:“返回碼頭基本上是三、四天的時間,基本上天天都在那個地方,把所有的零部件都拆開,研究到底是哪壞了。因為表面上看只是工作不了了,但是必須找出哪出現的問題。可能説看到的是電源壞了,但其實可能是別的板壞了。所以把整個多波束都拆掉,一塊板、一塊備件、一個小部件都要檢查,最終確認出問題的備件,我們再寄回國內,國內再組織人員,及時把備件寄到澳大利亞,然後我們花了半天時間就修好了。”
“自信、開放、合作、文明”的海軍技術外交
自從這次參與國際搜救任務,竺可楨船的官兵們都意識到了中國海軍走出國門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聞琪林任務歸來後就有這樣的感受:“一是要和國際開展交流,因為國際上這種高科技設備,像歐美國家的設備比較先進。二是從這次和澳大利亞交流中發現,中國海軍走出去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走出去交流才知道人家的水準如何,人家的作業要求、標準是什麼,然後才能找到自身的差距。現在交流過後也了解了,基本摸清了。”
2015年2月初,竺可楨船再次奉命出行,跨越180天的環球航行訓練結合出訪任務。期間將跨越4大洲、航經3大洋、6個海峽,6次穿越赤道。巴西的薩爾瓦多港是該船在圓滿完成第一、第二航段任務,繼模里西斯路易港、南非開普敦後進行的第三次靠港補給休整。在這次環球航行中,中國海軍向世人展示了“自信、開放、合作、文明”的良好形象。這是該船首次代表中國海道測量局出訪國際海道測量組織成員國巴西。中國和巴西都是國際海道測量的成員國,且同屬南極海道測量組織。經過五天的友好訪問,任務技術組組長張亞彪少校告訴記者,中國和巴西都是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廣、海岸線長,因此在海道測量方面的設置有著相似之處,他説:“通過這幾天和巴西海軍交流,和中國一樣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都是積極防禦的思想。在海道測量方面,也主要是四個專業:第一、海道測量,也就是海洋測繪;第二是水溫氣象,即溫度、鹽度、風向、風速等;第三是航海導航,航標和導航設備等;第四是防險救生。”
張亞彪將這次交流比作中國海軍的“技術外交”,此外,他們還與巴西海軍陸戰隊官兵舉行了足球友誼賽、拔河比賽、乒乓球賽等文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