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中國版“老人與海”講述中華鱘命運拐點[組圖]

發佈時間: 2014-09-25 16:30:3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3年07月21日,湖北省宜昌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從1994年到2003年,連續十年追蹤研究,危起偉終於確定了壩下游5千米江段內兩個産卵點的確切位置、範圍。令人欣喜但是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兩個産卵點都在保護區核心區。但到了2004年秋天,葛洲壩為了擴大通航能力實施了大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這對中華鱘産卵場的破壞是致命的”,危起偉説,兩項工程恰好分別在中華鱘的上下産卵場上,“施工會破壞産卵所需要的地形。” 圖片作者:文振效/CFP

 

産卵場失守

在中華鱘的保護過程中,新産卵場的出現曾令所有的專家“眼前一亮”。沒人料到,面對大壩的阻隔,中華鱘會産生這一適應環境的改變。

危起偉介紹,1981年,葛洲壩落成後,科研人員在大壩下游的食卵魚的肚子裏發現了中華鱘的魚卵,這意味著,中華鱘在大壩下游江段産卵。

為了摸清産卵場的具體位置,從1994年到2003年,連續十年,一到秋天,危起偉就帶著長江水産研究所的課題組團隊,租條漁船來到壩下,他們捕捉將要産卵的中華鱘,將電子信標搭載在魚身上,並進行跟蹤。

10年後,危起偉終於確定了壩下游5千米江段內兩個産卵點的確切位置、範圍,並且了解了中華鱘産卵所需的水文、地質條件等。

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範圍為葛洲壩下至枝江市蘆家河淺灘,全長約80千米,其中,葛洲壩下至古老背約30千米是核心區,古老背至蘆家河淺灘50千米是緩衝區。中華鱘兩個産卵點都在保護區核心區。

按照最理想的保護狀態,保護區內應禁止捕撈,但保護區管理處何廣文處長説,“長江很特殊,它承載著發電、航運和捕撈等生産和經濟功能,不可能完全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50公里江段內,有360條漁船在江段進行捕撈作業。

除了難以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遭到更致命的破壞來自於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

2004年秋天,葛洲壩為了擴大通航能力實施了大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在壩下的江心洲上修建一道長900米、高程52米隔流堤,同時開挖二江下槽。“這對中華鱘産卵場的破壞是致命的,”危起偉説,兩項工程恰好分別在中華鱘的上下産卵場上,“施工會破壞産卵所需要的地形。”

保護區內施工,需要通過兩個環評,中華鱘保護區的專項環評和環保局的環境影響評價。保護區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葛洲壩的大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沒有經過任何環評就施工,立即遭到保護區管理處和許多專家的反對。

這名工作人員介紹,管理處將反對意見層層上報到農業部,才下達停工通知,三峽集團總公司這才中止施工,開始補環評。

危起偉介紹,隔流堤建成後,使得上産卵點産卵所需的地形不復存在,而開挖二江下槽使得下産卵點的負坡長度減少10%,寬度減少40%。

2006年前後,保護區曾申請將保護區從省級升為到國家級。危起偉介紹,當時保護區委託長江水産研究所做的申請材料。“保護區管理處在向相關部門遞交的申請不久便被宜昌市政府相關部門撤銷”,管理處的這名工作人員透露,保護區從省級升級為國家級,勢必對地方在保護區沿岸的經濟發展産生更多限制。

保護區不但沒有升級成功,還在2008年縮減了將近一半。宜昌市政府網站上2008年的一份公告記錄了當時保護區縮減的經過。2008年,在政協宜昌市四屆二次會議上,一名政協委員提案稱保護區範圍過大制約宜昌沿江經濟走廊建設,提議將保護區範圍縮小。

宜昌市漁業主管部門將這一請求彙報給湖北省農業廳、省水産局。經專家論證後,2008年5月中華鱘保護區從80公里江段縮減為50公里,核心區被縮減為葛洲壩壩下20公里長的江段。

一位參與論證的專家介紹,縮減保護範圍是為在猇亭區建一工業園區。

危起偉説,長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對産卵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中華鱘可能需要尋找其他合適的産卵地點;而保護區割讓後的範圍更小,中華鱘産卵前後的洄遊範圍大幅縮減,營造新産卵地的選擇餘地更小了。

   上一頁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轉到

 

/ 10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