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8月15日訊(記者楊佳)雲南魯甸,當日,記者來到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李家山村莫家溝。這裡不通公路,也沒有車輛可以抵達,最近的村子有6公里,3公里的山路需要步行。地震過後,土制房屋幾乎全部坍塌或無法繼續使用,再加上堰塞湖水面上漲,20多戶房屋已經被淹沒在水下。和很多交通閉塞的山村相似,這裡的青年勞力也大都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的大多是留守老人。
鄧先英,女,69歲,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李家山村莫家溝村民。“牙齒沒得了,吃不動了”
記者見到她是在她自己家的房前,老人正在燒柴給牲畜做飯,精神奕奕。看見有外人到來,老人趕忙讓人摘了門前樹上剛剛成熟的梨子招待來客。記者推給老人,讓老人吃,老人指了指自己的嘴,笑著説,“牙齒沒得了,吃不動了”。
鄧先英家裏有5口人,分了三畝地,種了玉米、紅薯和花椒,如今都被上漲牛欄江堰塞湖淹沒了。村裏年輕力壯的都外出打工了,在鄧先英家裏就只有老人和小兒子兩人一起生活。小兒子27歲,因為山村閉塞和貧困至今未婚。老人家裏還養了七隻豬,九隻羊,兩頭牛和一匹騾子。羊、牛、騾子都放到了山上放養,豬還需要喂。老人身後放著兩背簍豬食草,是七頭豬每天的伙食。一筐30公斤,記者上去提了提,沒提動。除了耕地,這些牲畜就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村裏20多戶房子已經被堰塞湖完全淹沒,鄧先英未撤離,捨不得牲畜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老人背後的兩層土屋,是2-3年前剛建好的,與一旁邊的老屋子比起來,受損程度明顯輕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多裂縫,只是比較細微。老人對房子很以為豪,“現在五萬都修(建)不來”。對裂縫的危險警示,老人也堅定的表示“不害怕”。老人不願離開“土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屋中那口棺槨。按照當地的風俗,過了60歲就要準備棺木了,“入土為安”的思想在這裡深入人心。
李天富,男,66歲,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李家山村莫家溝村民。“剛買的兩口棺槨還沒來得急運出來,被水沖走了,花了八千多塊啊!”
李天富站在漂浮著一堆木頭和露著屋頂瓦片的堰塞湖前一塊大石上,指著水中一棵還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的小樹,説“我家就在那個地方”,家裏15間房子全部沒在水中,有一間磚房是年初才修建的。李天富家裏共有11口人,除了老兩口,兩個兒子拖家帶口全去了新疆打工,在莫家溝就剩下12間空置房子。家裏共分了2畝半地,土地的産量養不起這11口人,外出打工是必然選擇。除了土地,家裏還養了2隻豬和2頭牛,豬地震後沒有飼養的場所,已經賣掉了。據李天富描述,白天地震震裂了房子,夜裏堰塞湖又淹了房子,物資都沒來得及搶救,僅抱了兩床棉被出來。在汽車行駛不到的山村裏,建房用磚是件奢侈的事。老人説家裏的那間新磚房用了七千多塊錢,對於一個年收入僅有幾千塊的家庭來説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望著一片汪洋,老人有些激動,“剛買的兩口棺槨還沒來得急運出來,被水沖走了,花了八千多塊啊!”
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李家山村莫家溝共有64戶村民,227人。地震中無人員死亡,土制房屋幾乎全部坍塌或無法繼續使用,其中20多戶房屋已經被堰塞湖淹沒,水面還在繼續上漲。
周成名,男,62歲,雲南魯甸縣火德紅鄉李家山村莫家溝村民。留守老人靠一畝二分地為生。
記者在莫家溝土路上的帳篷中見到了周成名。老人身體不適,正臥床休息。
老人告訴記者,家有兩口人,女兒已經成家,嫁到了別的村子。家裏有一畝二分地,種了玉米和花椒,還養了三隻豬、一頭牛,年收入大概幾千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