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山上的“守護天使”撐起秀山山村教育“幸福支點” 黎立攝影
“要不是因為2003年‘兩基普九’而修建的一座兩層共12間教室的教學樓,你們都很難發現這裡是一個小學。”冉波的回憶,再次濕潤了他的眼眸。眼前的這位秀山隘口鎮涼橋小學“校長”,談起過往,幾度哽咽;説到現今,心懷感恩;憧憬未來,他目光堅定,充滿信心。
中國網重慶電 (黎立) 7月4日,記者隨重慶市教委來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涼橋小學見到了冉波。當地村民稱他“校長”,其實他是隘口鎮中心校下屬學校的負責人,尚到不了校長的級別。
村民身邊的“守護天使”
這位被多家國家級媒體採訪過的“村小校長”,和他所在的學校一樣,樸實無華,在秀山縣領導看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務實。可在當地居民看來,他就是太陽山上的“守護天使”,因為有他在,孩子們的上學路上多了份平安,校園生活多了份精彩,百姓心中也多了份安心。
多年來,他對學校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家庭條件如數家珍,他和學校的老師們猶如一群山中的“行者”,為每戶學生人家帶去了希望和溫暖,也撐起了太陽山上的“教育支點”。
2007年秋,冉波參加教師公開招聘被分配到涼橋小學,當上了“孩子王”。任教兩年之後,成為這所學校的負責人。2010年,因為工作出色,走出大山,被調往隘口鎮交通便利、條件較好的平所小學負責學校工作。2011年春,冉波因割捨不下大山裏的孩子,不顧妻子強烈反對而重返涼橋小學。外界看來,他是偉大的,但在他自己看來,選擇留下卻有愧疚的因素。
“在這裡呆了五六年,我每天做的是最普通的事情,接到調動通知,回想幾年來在這裡所在的工作,我們為孩子帶來了什麼?其實還是屈指可數。”冉波説,工作調動了,心還在涼橋,想起那裏的孩子,自己不放心,他離不開涼橋,還是得回去。
“開學沒幾天,大部分學生老是遲到,這是怎麼回事?”2007年,冉波發現,學生們住得分散,距離學校最遠的同學要走18公里山路,早上天沒亮就得打著手電筒出門。大部分山民外出打工,學校7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有的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有的寄住在親戚家,還有個10歲的孩子獨守三間木房。 “難道就讓大山阻斷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可不可以讓學生住校?”2007年,冉波向上級部門提出將涼橋小學辦成寄宿制學校的想法,並遍訪257名學生的家庭,一家一家做工作。最終這個想法得到領導和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寄宿制學校辦起來了。
太陽山上的“行者”
當年10月份,首批寄宿制學生42人入住學校。冉波和學校老師一起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家訪歷程,與家長們面對面交心,化解了家長的疑慮。2009年,涼橋小學合併了下轄的三所村民小,住校生增至96人,冉波與11位教師支撐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秀山縣教委負責人介紹,冉波一直以來堅持家訪,目前學校273名學生,冉波不僅能清楚的記得他們叫什麼名字,還知道他們各自的家庭住址以及家裏的情況。每年,冉波的家訪次數都在400次以上,保障每個學生家裏至少去一次。當地村民説,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冉波帶著老師們在太陽山上行走,為了不影響第二天教學,冉波和老師們家訪完不管多晚都要回到學校。
對於家訪,冉波有自己的見解:我們帶去的不只是慰問品,更是一種關愛,讓家長也看到希望。
一次夜間家訪,冉波從狹窄的羊腸小道摔向山溝裏的鵝卵石堆,造成盆骨左側輕度骨折,如今骨折的後遺症還時常引來髖關節部位陣痛。還有一次,被一條大黃狗追趕,不得不跳下近3米高的爛田。交通不便,徒步家訪,冉波和老師們的腳底多次被磨破,長時間的疲勞和熬夜,致使他頭髮越來越少,眼鏡度數越來越高。這樣的故事,在冉波身上有太多的回憶。但是他從不言苦,而是在心靈深處拷問自己,能為大山裏的孩子做些什麼。
這裡有父母般的溫暖
寄宿制學校的成功開辦和全校老師的細心走訪,讓太陽山村民看到了這所學校的風貌與情懷,他們對學校的信任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把孩子交給了冉波,交給了他們為之信任的涼橋小學。現在,這裡的學生總人數增至273人,住校學生近170人,全托學生58人。
冉波介紹,何小燕和歐玉英是學校的生活老師,孩子們每天晚上8點開始洗漱準備就寢,這個時間也是何小燕和歐玉英最忙的時候。
“住校的孩子大的10多歲,小的還不到6歲。”歐玉英説,為了防止熱水燙傷孩子,她和何小燕將174個孩子排成兩行,每人負責一頭,把調好溫度的熱水一瓢一瓢分給孩子們。等8點半孩子們都睡下了,她們再來收拾灑滿水的過道。
“每天幾乎都要忙到10點多才能休息,但12點時還要叫醒較小的孩子上廁所。”歐玉英説,到淩晨2點她們又得起來,給孩子們蓋被子,同時再讓幾個愛尿床的孩子上廁所。
冉波告訴記者,在住校的孩子中有50多個是全年住在學校的留守兒童。為了照顧好他們,這些孩子的衣服都是何小燕和歐玉英保管的,她們會根據氣溫給孩子們增減衣服。為了照顧住校的170多名孩子,何小燕和歐玉英兩位老師都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爺爺奶奶家。
有天晚上,冉波照例巡查寢室,發現學前班的郎成峰不在,他找遍了校園,最後在廁所找到了孩子——因為對環境不適應,孩子便秘了。冉波二話不説,蹲下身子,用手一點一點的幫他摳出大便。
“冉老師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我們都樂意住在學校。”一位學生這樣説到。
大山阻隔不了關愛的到來
涼橋小學教師團隊多年來的辛勤付出,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大力資助。自2010年秋期起,學校的一切悄然變化。重慶市政府、市教委、秀山縣政府、縣教委累計投入330余萬元新修了標準的學生宿舍、學生食堂、教師週轉房,硬化了操場,校園面貌煥然一新。現在,學校裏親情視頻聊天室、圖書閱覽室、班班通、校園廣播等現代化的設備,一應俱全。
如今的涼橋小學已然成為秀山縣山村教育的一張名片。
2011年5月,縣委書記代小紅親自去涼橋小學參加了集體生日晚會,並於2011年6月親自帶領涼橋小學的全體教師參觀旅遊新重慶,與每一位教師合影留念。老師們都説:“是因為留守兒童的培養教育,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努力,才有了這從教以來的特殊待遇!”
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重慶廣播電臺、重慶商報、秀山電視臺、秀山社區網等各家媒體對涼橋小學的留守兒童教育和冉波的個人事跡先後進行過採訪報道,也加大了對學校的宣傳,暢通了社會對涼橋小學的資助渠道。
2011年6月,重慶麗景中交置業有限公司捐贈280套全新課桌椅;2011年7月,由秀山縣建委對教學樓室內外進行全面翻新裝修;2012年3月12日,重慶天驕公司為涼橋小學捐贈1輛長城皮卡生活用車,並以後每年資助現金6萬元;2012年9月,總價90萬元的標準學生食堂工程竣工。
學生康文浩的爺爺一進校園就禁不住感嘆:“現在的學校,純粹找不到我們以前讀書時的影子了,今天的學生,真是太幸福、太幸福了!”
學校設施設備的相繼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配套跟進,營造出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幸福感明顯增強。涼橋小學的學生主演的電影《指間太陽》作為黨的十八大獻禮片,也極大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現在,涼橋小學還開展起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課餘的生活,又緩減了他們的學習壓力,使學生的整體成績得到了提高。同時,涼橋小學的教師團隊已將“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作為全新工作的理念,期望實現“引領秀山縣,示範渝東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