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翎本報記者 張傑 攝文 周艷濤
>>>聖旨為啥五顏六色?
在展出的聖旨中,記者發現,雖然聖旨的長短大小不一,但文字都寫得端莊秀麗,圓潤飄逸,行文洗練、均是豎著寫的。
在明代的聖旨中,只有漢文一種,而清代的聖旨,則採用滿文、漢文兩種。在此次展出的聖旨中,還有來自長安區的張氏家族所珍藏的九道聖旨。
西漢帝陵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孔正一説,清代的聖旨大多是翰林院的大學士替皇帝書寫,林則徐也曾寫過聖旨。清代的聖旨是由滿文和漢文合璧書寫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聖旨是金黃顏色,然而展出的聖旨是多色的,一道聖旨往往分段織成,每段的顏色還都不一樣;而聖旨上所寫的字,更是五顏六色,有紅色、黑色、藍色、綠色等很多種顏色。
據了解,明清時期的聖旨,一般一至五品的官員用誥命授予;五品以下則用敕命授予。由於當年所授官員級別不同,所以頒發的誥命聖旨和敕命聖旨的顏色也不一樣。一般來説,五品以上官員所得到的聖旨,其色彩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綾分段織成,看起來富麗堂皇。而五品以下的官員接到的聖旨,一般就是白綾所做。在清末時期,由於朝政腐敗、經濟衰落,誥命所用的材料也變得很差。
周慶明説,明清的聖旨一般是寬31.5至33釐米、長2米至5米不等的綾錦絲織物。兩端置軸,軸連包首,包首連主體,兩軸對卷存放。宣旨時手將軸平端,上傾四十五度,邊放邊卷,即可緩緩展讀。目前他們發現最多彩的聖旨是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的誥命,七彩綾,七色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