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大橋主體建成3年仍是“斷頭橋” 行人來往靠木梯[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7  發表評論>>

  由於沒有路,一位市民抱孩子爬梯子上

西安和咸陽之間有一座橋,叫渭河橫橋,這原本是方便西鹹兩地居民的橋。然而,這座投資了2.6億元的大橋,在主體建成三年後仍是一座斷頭橋。機動車無法通行,自行車需要用繩子吊上橋,行人通行甚至還需要借助架在橋邊的木梯子。這座橋實在是給兩地居民帶來了諸多不便。

>>便道被挖斷老漢抱小孩冒險爬木梯上橋

渭河橫橋,南起西安市未央區尚稷路與草灘八路十字,北連咸陽秦漢大道,橋面長度1.8公里,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為60公里每小時,是目前從西安到咸陽距離最短的道路。

昨日上午10時,橫橋南端,通往渭河河堤的草灘八路路口被一堵圍墻擋住。路口西側的公交站牌後面的圍墻上,有一個1.2米左右的豁口,不時有人從這裡通過。從豁口往北步行約500米,穿過一個開闊地帶,一座斷橋赫然在目。

斷橋的東邊立柱旁,接近90°的坡度豎立著一架木梯子,幾個人正從梯子下面往上爬。下面還站著一位懷抱小孩的婦女,看著梯子猶豫了很久,隨後她向隨行的一位長者求助。這位年約60多歲的老人先爬到梯子的第四階後,側身接過孩子,接著一手扶梯子,一手抱小孩小心翼翼地往上爬,讓人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

隨後,一男子開著車來到橋下,將車裏的蔬菜取出,用繩子綁好,由上面接應的人吊上去,“我在橋那邊開了個飯館,在這邊買了點菜讓人捎過去。唉,實在不方便啊。”

而每天要經過這座橋去往咸陽上班的王先生説,這座橋原來邊上是有一個可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的便道的,在今年國慶節前,這個便道就被人挖斷了。“我住在草灘農場這邊,以前騎自行車過橋後最多15分鐘就能到單位。現在我不得不從咸陽4號橋走,要多走20多公里。”

記者驅車從草灘八路與尚稷路十字往西前往咸陽,經過多個村莊後,經咸陽4號橋和蘭池大道,最終回到斷橋橋頭南端,路程超過20公里,耗時大約半小時。

>>車輛難過橋橋頭空地變成大型停車場

在斷橋南端橋頭,200多輛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停在橋面上,整個橫橋南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在此看管車輛的劉師傅説,這些車都是家住咸陽卻在西安工和的人停在這的,車子從橋上下不來,就只能放在這裡。每天停在這裡的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數量最多的時候超過300輛,每天從這個橋頭爬上爬下的人超過800人。

“這橋建成後,原本有條便道可以走自行車、摩托車,後來不知道啥原因有人給這裡栽了一堵墻,下面的便道也被挖斷了。後來,有人用土把斷了的地方填成一個斜坡方便兩邊群眾通行。可是今年9月26日,斜坡突然又被挖斷了,而且還在這橋上砌了一堵墻,大家一下就沒法走了。我找了一個梯子架到這橋邊上,現在這梯子就成了大家公用的交通工具了。誰把墻推倒的咱不知道。我現在每天就在這裡從早上8點多開始一直守到晚上9點、10點,直到大家把車子取完。”劉師傅説,好在現在能看到下面正在施工埋管子了,但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通車。

“三年了,早點修通大家就不再受這苦了。”劉師傅感慨道。

>>市民急期盼不施工地方能否留個便道

昨日中午12時20分,準備從橋南到橋北的李師傅和薛師傅騎著車子來到橫橋南端下面,李師傅先爬上梯子,然後站在橋中間一個僅有一腳寬的臺階上,用繩子將自行車綁好,然後將車子從橋下面吊上來,整個過程看得人心驚肉跳,但他笑著説,“天天是這樣,習慣了,沒啥。”

爬上梯子後,薛師傅説:“我們也知道這裡要開始修路,要把橋兩邊接起來,但也用不著將路完全挖斷,留個便道總可以吧。現在這麼大的施工現場,就有一個吊車在裝管子,其餘的地方都是空著的。如果真的是為行人安全考慮,可以在這個橋口安排工作人員疏導,也並不影響工地施工。”

在現場記者看到,這座橋的南端下面的空場地上,確實有吊車正在吊裝水泥管,正對著橋中間的空地上,畫出了兩道白線。這個工地外面圍墻上公示的該項目的建設內容顯示,正在進行的項目是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草灘八路(尚稷路—渭河大橋)道路、雨污水及電力管溝工程。其中道路工程南起北三環,北至渭河大橋,設計道路全長851.745m,工期120天等。

昨日,記者聯繫了該工地施工方甘肅省第二安裝工程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該工程為渭河橫橋的配套項目,其工期確實為120天,但加上其他的配套設施,這座橋要真正實現通車需要等到明年的8月份。本報記者袁小鋒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新聞
·霧霾圍城 西安網友記錄大雁塔“線上隱身”全過程[組圖]
·通用航空大會陜西開幕 綵排飛行引人矚目[組圖]
·百對新人西安古城墻下舉行集體漢式婚禮[組圖]
·西安一花店50張百元鈔扎成“鮮花” [組圖]
·唐玄宗手書“朕略萌”網路爆紅[組圖]
文章來源: 華商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