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圖 片>圖生活>

祥雲繚繞 飛舟彼岸:藍山硯筆下的樂山大佛

發佈時間:2018-06-01 14:30: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倫曉璇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宋人邵博曰:“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蘇東坡詩云:“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生為漢嘉守,載酒時作淩雲遊”。嘉州即現在的四川省樂山市,聞名世界的樂山大佛就坐落于城南岷江東岸的淩雲山上。自古就有一山一佛一世界,一山一水一嘉州的美譽。

建造于唐代的樂山大佛,俯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恢宏莊嚴,千百年來,護佑著往來舟楫和蕓蕓眾生,備受世人敬仰。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歌咏讚嘆和丹青大師傾力描摹的對象,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陸儼少、吳冠中、李瓊久等大師都以樂山大佛為題材,留下很多寫景造型的精品力作。

美妙之圖發自內心,悅目之畫出自妙手。出生於樂山的畫家藍山硯,自幼就浸潤于這方鐘靈毓秀之地。幼時無數次乘船經由大佛腳下,“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已在畫家年少時留下深刻印象。

2016年初,藍山硯應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主席Sherrill女士和華人榜創始人溫紹康先生之邀,參與為祈願世界和平的相關活動,激發了畫家祈福世界平安和讚美家鄉的創作靈感,由此精心創作出《樂山大佛》這幅別開生面的佳作。

畫家通過多次現場寫生將心中佛境揮于筆下,運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勾皴點染出大佛手撫雙膝、臨江端坐、遠望峨眉的雄姿。再用墨破色之法,大筆散鋒描繪出淩雲山的臨江丹崖峭壁。以潑墨形式錶現大佛背後鬱鬱蔥蔥的茂林修竹,營造出一種神秘氛圍,從而突出大佛的慈悲法相。

畫中一抺祥雲來自佛心,好象在深情地向人世間傳遞祥和之氣。如果説江水是流動的祥雲,那麼至尊至聖的大佛何嘗不是祥雲。正是佛以及佛法對於這個世界的意義,它用祥雲般的光明、智慧、慈悲啟迪人生,護佑眾生,引領眾生。

畫家為造險取勢,寄留白表現出一股霧氣,恰好把山與水連成整體。在大佛腳下是翻波涌浪的三江匯流處,藍山硯用簡練之筆,畫出手握長篙的船工駕馭一葉輕舟在急浪中飛速前行。巍巍大佛與江中小舟,佛像的沉靜與江流的涌動形成生命強烈的對比,構成人與自然無比和諧的統一體,給人以無限遐想。即將穿雲而過的輕舟不僅能使觀畫者有催人奮進的感悟,更疑聚慈眉善目的樂山大佛賜福於民,普渡眾生的深刻寓意。

綜觀其畫,祥雲繚繞、江水歡歌、小舟破浪騰飛,在佛光照耀下使人覺醒,啟人開悟,令人的生命之舟,駛向光輝的彼岸。

中國文化研究會會長魯軍看到此畫欣然題讚:“摩頂千嶂翠,膝前一川風;佛説大自在,我看小船東”。北京文博學院院長、著名鑒定專家陳步一先生認為山硯筆下的《樂山大佛》,山水相連,動靜相宜,用傳統筆墨結合當代審美元素表現出佛像的慈悲莊嚴,畫境清新、氣韻空靈而又寓意深遠。

藍山硯熱愛家鄉的綠水青山,雖身在異鄉,卻心繫故里。藍山硯説他在創作此畫過程中,心手相應,一氣呵成,如有神助。林從光將軍揮毫題寫“藍天作紙山為硯,筆墨揮灑抒豪情”。正可謂:揮毫沷墨藍山硯,淩雲大佛立筆端。三江歡歌嘉州美,祥雲飄繞佛如天。

藍山硯,號醉松堂主人、瑞恒居士,四川樂山人。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峨眉山大光明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一級創作員,北京市朝陽區十二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朝陽區文聯理事。    作品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家報》、《美術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或做專題介紹。多幅作品被中南海、全國人大、北京天安門、峨眉山大佛禪院、中國金陵印社、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等多家機構陳列收藏。

劉奎榮,四川省樂山市人。在《樂山日報》開闢“畫家筆下的樂山大佛”專欄。該專欄先後獲四川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和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四川新聞獎一等獎”和“四川省報紙副刊作品一等獎”。美術評論專著《賞析畫家筆下的樂山大佛》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好評如潮。(劉奎榮    文)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