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長達66米的祥龍亮相北京石景山萬達廣場東門,引來市民的圍觀。(攝影/陳健男)
“我的小魚兒上天了,我的蝴蝶飛起來了……”循聲望去,只見幾個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正放風箏。駐足仰望,五顏六色的風箏遨遊在蔚藍色的天空中。
4月9日下午,上百名市民相聚在北京石景山萬達廣場東門外,參加王致和邀您共度“農曆三月三 放風箏”活動。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説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在活動現場,一位老者表示,今天是三月三,看到放飛的風箏,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仿佛走回到了童年……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曹氏風箏”傳承人繆伯剛給大家講起北京放風箏的習俗。風箏最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用於軍事,用放飛風箏傳資訊,明清後轉為宮廷娛樂併為平民遊樂玩具,因古時在風箏上裝置響笛或洋皮小鼓等風吹發出似箏之聲而稱“風箏”之名,老北京時風箏製作更為精巧,那時有被稱為“曹氏風箏”、“風箏金”、“風箏哈”、“風箏馬”等流派的風箏。
在談到如何放風箏時,繆伯剛説,“風箏要想飛起來,地面就要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行,一旦空氣水準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最怕的就是風向不定,那時風箏容易‘栽’下來。 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做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話音剛落,幾位模特上演了一場“祥龍”風箏秀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在廣場遊玩的顧客也參與其中,60來米的“祥龍”風箏迎風展開。
三月三,也是中國傳統情人節。現場一對戀人開心地與大家放起了風箏。繆伯剛告訴大家:這叫“比翼雙飛”,在傳統的情人節裏,恩恩愛愛,相伴不離,情投意合,在事業上並肩前進。
針對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整天低頭玩手機對頸椎的危害。北京紅旗中醫醫院的專家告訴大家,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放風箏時,眼望天空,頭向後仰,還可使頸項部的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迴圈,促進頸椎病的康復。放風箏時,因為要關注風箏的動向,眼睛要往遠處看,對習慣了看電腦和手機的“低頭族”來説,也有很好的調節眼睛的作用。
活動進行到下午5點多鐘,周邊的餐館飄出的香味又吊起了參加活動市民的胃口,此時,活動的主辦方給大家贈送了王致和的調味品,不少市民表示,要用王致和的調味品烹飪出美味佳肴。
據了解,此次王致和邀您共度“農曆三月三 放風箏”活動得到了北京石景山萬達廣場、中國網圖生活、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北京達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香港威尼瑞斯墻紙等單位的大力支援。(達明 文 陳健男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