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鏟海關群像素描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4  發表評論>>

    這裡是伶仃洋環抱的一個無居民小島,與深圳等繁華都市隔海相望。這裡地處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6海裏,由香港水域進入珠江水系的“黃金水道”,緊擦小島而過。

  他們全年無休、不分晝夜工作在這一葉孤島上,默默堅守。他們曾打響新中國海關海上緝私“第一槍”,如今承擔全國海關80%的中途監管業務,連續兩年海上打私案件宗數居全國之首。

  這裡是大鏟島,他們是駐守祖國南大門的大鏟海關人。

  堡壘

  提起隸屬於廣州海關的大鏟海關,珠江口地區幾乎無人不曉。早在清光緒年間,清政府就在島上設立了海關機構。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鏟海關肩負起珠江口水域海上緝私和對內地與港澳間3000噸以下商船進行中途監管的重任,成為船舶進境的首道關卡和出境的最後一道關卡。

  汽笛聲聲中夜色漸濃,波瀾不興的海面上夜航船舶的燈光與天上星光交相輝映,白日裏孤獨沉默的大鏟島仿佛在夜色中甦醒過來。位於大鏟海關三層的小型船舶監控中心裏,海關關員們聚精會神地守在海圖監控、艙單分析、軌跡回放、風險布控等崗位上,晚飯都只能在監控臺邊草草解決。

  “大鏟人總在調時差,到了晚上更有精神。”大鏟海關監管二科科長陳春書笑著説。據他介紹,目前這裡每年平均監管小型船舶11萬艘次,其中多數在夜間零點到淩晨4點到達大鏟錨地,所有監管船必須獲得通航指令後方能通過,其中少部分還要停在錨地接受查驗,為了保證商船快速通關,海關關員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作業,午夜往往是最繁忙的時段。

  與監管科一樣,大鏟海關海上緝私行動也是全年無休,多在深夜或淩晨進行。翟進是大鏟海關緝私分局海緝二中隊中隊長,這個面孔黝黑、鄉音未改的四川漢子,在廣闊的海面上摸爬滾打了十多年。在他看來,海的浩大,人的渺小,海上緝私的艱辛,沒有身臨其境的人很難想像。

  海上設伏往往一齣艇就是一整夜甚至兩三天,餓了啃速食麵、壓縮餅乾充饑,斷水斷糧也是有的。遭遇風浪時,緝私艇像樹葉一樣在大海上顛簸晃動,艇上的緝私隊員被不斷拋上拋下,很多久經風浪的老船員也會頭暈嘔吐。即使是在風平浪靜時,緝私快艇上夏季甲板溫度高達70攝氏度,冬季則冷得能把人凍僵。至於高速追擊、“跳幫”這些令常人心驚肉跳的事,則已經成了海查隊員們的必修課。

  不為人知的艱辛換來了令人自豪的成績:2010年以來,大鏟海關共監管小型船舶347267艘次,查獲各類走私違規案件843宗,案值逾40億元,連續兩年海上查獲案件數全國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打私“橋頭堡”。

  家園

  大鏟人熱愛生活,也總能從艱苦的海島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甜與樂。

  島上大部分物資靠島外供給,但每年颱風天氣裏,運送供給的船出不了海,還是會面臨食物匱乏的問題。後來大鏟人就有了開荒種菜、自製辣椒醬的傳統。

  説起這辣椒醬,可是大鏟一寶。每月,行政財務科從市場買回幾十斤辣椒,全大鏟海關人從關長到職工,集中在食堂圍著飯桌摘辣椒。“關警員出海很疲勞,島上濕氣太重,吃點辣椒既驅寒祛濕,又能開胃下飯。颱風天也能當個菜,豐富下伙食。”大鏟海關關長廣戰悄悄告訴記者。

  沒有颱風的時候,大鏟人喜歡晚餐後沿著島上的沿海路散步,一面看著路燈依次亮起,在水泥的路面上灑下淡黃色的柔光,一面享受迎面而來的海風,這是他們寂寞海島生活中難得的樂事。

  為了把這曾經泥濘不堪的小路改建成如今的模樣,大鏟上下花了不少心血。為了縮減預算,行政財務科錢映生不知道往深圳、廣州等石材市場跑了多少次。為了節約人工,大鏟人全島大動員,拿著鋤頭、簸箕齊上陣,一寸寸整平土地。

  近年來海島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陸續實現了公網供水、供電,架起了寬頻,添置了體育器材。大鏟海關緝私分局局長劉海川説,這一草一木、一路一欄中都凝結了全體大鏟人的心血與汗水。

  儘管工作、生活條件與過去比有所改善,但在這個美麗的島上,在這群可愛的人中間,“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的精神風貌和親如一家的工作氛圍並沒有改變。病了,有同事送來藥品。有心事,找同事商量解決。每逢節假日,廣戰、劉海川等關領導都留島和關警員們一起度過,每次有出海任務,他們辦公室的燈都徹夜不熄,直到隊伍全部安全歸航。

  如今在廣戰心中,還時刻惦記著好幾件事:島上宿舍緊張,有些輪班的關警員不得不兩個人輪流使用一張床;島上環境潮濕悶熱,常有蛇蟲出沒,卻缺醫少藥;由於遠離大陸,很多同志無暇照顧家庭,不少小夥子還是單身……

  使命

  羅傑2009年從海外學成回國時,曾在一家五星級酒店工作,當時不僅月收入過萬,而且取得了在業內頗受看中的“國際酒店金鑰匙服務資質”。2010年他考入廣州海關後就上了大鏟島,一幹就是三年,多次放棄去待遇和工作環境更好的其他海關。

  大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包括羅傑在內,他們也有著各自的苦惱:海上作業風險大,還要承受與世隔絕的清苦與寂寞,工資待遇普遍偏低;遠離大陸,很多人事業家庭不能兩全;工作時間與普通人不同步,只能無奈疏遠親朋好友……

  不是沒有離開的條件。目前大鏟海關這支180多名關警員、職工組成的隊伍平均年齡不足30歲,他們中很多是名牌大學畢業,還有十多個碩士和一位在讀博士。

  為什麼不離開呢?羅傑説,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工作價值的唯一標準,我喜歡這份職業,認為自己能在現在的崗位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去年剛上島的女關員饒素芳説,大鏟是個孤島,也是我們溫暖的家園。人活著總要有個奔頭,在這裡我切身感受到了一代代海關人的優良傳統,這是大鏟傳遞給我的“正能量”。

  海緝隊員鞏受峰也是去年剛上島的新一代大鏟人。他説,與走私分子鬥智鬥勇,在飛馳的快艇上盯緊前方漸近的可疑船隻一躍而上,最終查獲走私案件,能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這是大鏟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大鏟海關一樓大廳的墻壁上,“勇於吃苦、勇於戰鬥、勇於奉獻、勇於爭先”的大字格外醒目。這是一代代大鏟海關人用實際行動詮釋的大鏟海關精神。在廣州海關關長謝松看來,“四個勇於”的大鏟海關精神體現了海關人笑對清苦、執著堅守的情懷,無私無畏、不辱使命的境界,忠誠敬業、無悔付出的信念以及開拓創新、奮勇進取的追求。

  如今,每年廣州海關新入關的關員大半都要先到大鏟海關工作一段時間,這是培訓學習,也是一種考驗。(記者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