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在珠江口(時代先鋒)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4  發表評論>>

    這是全國唯一一個設在無固定居民海島上的政府機構。直到2010年,島上還無水無電,淡水靠從陸地運輸,用電靠柴油機自發。島上的辦公場所十分簡陋,幾棟宿舍樓新舊不一,最老的一棟甚至建於60年前。

  這也是全國最大的內地來往港澳小型船舶中途監管海關,承擔著全國80%的中途監管任務,海上查緝走私數量連續幾年位居全國第一。

  這就是守衛在珠江口伶仃洋面大鏟島上的大鏟海關。早在清光緒25年(1899年),清政府就在島上設立了海關機構。1949年11月,大鏟島解放,這裡有了新中國的海關。64年來,一代代海關人在艱苦環境中守衛著新中國的南大門,奏響了時代奮進的高昂旋律和豪邁凱歌。

  永不落閘的關口

  從廣州出發,沿廣深高速公路向南,兩個小時後,到達深圳前海經濟區媽灣港,遠遠的一座小島進入視野,這就是大鏟島。換乘用退役緝私艇改裝成的簡易船,劈波斬浪,十幾分鐘後,大鏟海關淺藍色的辦公樓,終於出現在記者眼前。

  大鏟島扼守珠江口咽喉要道,距香港僅6海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這裡是來往港澳小型船舶進境的第一關和出境的最後一關,是海關監管的最前哨和最後一座堡壘,是珠江口中途監管任務最重的海關。

  大鏟島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四面臨海,風大浪急,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今年9月,颱風“天兔”來襲,巨浪滔天,衝垮了道路,吹倒了大樹。他們辛苦搭起的角亭、石凳,都被吹得無影無蹤。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不能怨天尤人。要在心中樹起精神的豐碑,用埋頭苦幹、開拓創新的英雄氣概,勇敢承擔起為國把關的崇高使命。”2009年上島、任大鏟海關第十七任關長的廣戰動情地説。

  走進大鏟海關的監控室,巨大的監測螢幕映入眼簾。利用GPS監控系統,海關將進出境船舶的行蹤掌握得一清二楚。

  作為廣州海關的下屬海關,大鏟海關擔負著廣東、廣西等6個省區66個口岸來往港澳小型船舶的中途監管和珠江口緝私任務。以前,由於大鏟島不具備運輸船舶停泊條件,來往船隻必須在海上停泊,海關關員上船查驗,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艱苦不是藉口,監管必須創新。”大鏟海關副關長周恒説,2002年,大鏟海關運用衛星定位技術,在全國海關率先推出“小型船舶快速通關係統”,改變了以往對所有船隻都要登船檢查的做法。2010年,大鏟海關對系統完成全面升級,98%的船舶實現了不停船放行。

  今年,他們又將船訊網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用於海關監管,進一步完善了小型船舶監控系統,監管更嚴密,通關更快捷。

  2010年至今,大鏟海關共監管小型船舶34.7萬艘次,重點檢查船舶7426艘次,監管進出香港商品佔內地對港貿易總量的25%以上。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作,大鏟是珠江口上永不落閘的關口。

  海上緝私的先鋒

  大鏟海關扼守珠江口,是海上緝私的主要戰場。早在1957年,大鏟海關就查獲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條海上走私船。近3年來,大鏟海關查獲各類案件843宗,涉及香煙、洋酒、電子産品、資源性産品等,案值逾40億元。

  緝私行動多在深夜或淩晨,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

  一天深夜,記者隨大鏟海關副關長兼緝私分局長劉海川出海巡查。

  10月的珠江口,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危機四伏”。走私分子往往利用這樣的時機,偷偷從香港運輸商品入境。

  果不其然。十幾分鐘後,一艘黑燈夜航的“漁船”引起了緝私隊員們的注意:沒有拖網、看不見漁民,存在重大走私嫌疑……劉海川立即指揮緝私隊員拉響警笛,迅速用強光燈攔停“漁船”,要求登船檢查。

  從緝私快艇到嫌疑“漁船”,面對兩米多高的船艙,海緝二中隊分隊長鄭綺平一躍而起,第一個跳幫,三名隊員緊隨其後。天兵突降,船上的“漁民”目瞪口呆。

  經過檢查,緝私隊員們發現船上共有三個船艙,其中兩個是空艙,第三個艙內有暗格。打開暗格,一股強烈的油氣味撲鼻而來:紅油!這是香港才有的柴油燃料。走私行為確定無疑。最終查明:該船走私香港紅油約15噸,案值11萬元。

  這樣的海上巡查,大鏟海關每天都要組織兩三次,每年出艇數千艘(次)。每次出艇,經常會熬一整夜,甚至一兩天。由於頻繁跳幫查船,緝私隊員身上留下的瘀傷更是數不勝數。

  海面上,黑夜茫茫,緝私隊員時時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面對這樣艱苦的工作,究竟累不累、怕不怕?

  劉海川平靜地回答:“要説不累,那是假的。但緝私是我們的職業,就如同醫生習慣於手術、司機習慣於開車,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海上漂泊。”

  親情溫暖的家園

  是什麼力量,讓這群經歷各異的海關人,在這樣的荒山孤島上一幹就是幾年、十幾年?

  是責任、使命,更是一種情懷,一種面向大海、熱愛生活、獻身事業的情懷。

  在海關關員的宿舍前,有一面高聳的“大鏟墻”,整齊地刻著曾經在這裡工作過的人員的名字。每次出海執行任務,同科室的留守人員都會在辦公室等他們歸航;每次新人上島,島上全體人員都會在碼頭列隊迎接;如果有人調崗下島,全體人員更會列隊相送,含淚話別。

  如今,大鏟海關共有幹部職工182名,其中女同志26名。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感人的故事:

  47歲的船員鐘錦佳在颱風夜加班轉移緝私艇後,突發心肌梗塞,倒在宿舍再也沒有醒來;副關長劉權由於留島值班,沒能和病重的父親見上最後一面;剛剛26歲、卻已經在島工作4年的耿健飛,連續3次放棄了下島機會,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大鏟。

  海島上,1989年出生的女關員饒素芳年齡最小。2012年她初進廣州海關就選擇上島鍛鍊。一年期滿、二次分配時,小饒主動選擇繼續留在大鏟。她説:“我喜歡大鏟,這裡有一群朝夕相處的大哥大姐,我很開心。”

  近年來,大鏟海關建起了簡易籃球場、網球場等設施,島上的業餘生活更豐富了。廣州海關也在努力改善大鏟島的交通條件,確保在島同志每週下島一次。大鏟海關的建設和發展牽動著兄弟海關和地方政府,他們也及時送上了關心和幫助。

  在大鏟海關一樓大廳的墻上,有一行醒目大字:“勇於吃苦、勇於戰鬥、勇於奉獻、勇於爭先”。這就是海關人笑對清苦、不辱使命的堅定信念,也是奮勇進取、無私無畏的理想追求。

在煙波浩淼的伶仃洋,大鏟海關永不停步,一路向前。本報記者 杜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