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手執八卦羊皮鼓,準備著隨時起舞。吳天文 攝
羊皮鼓舞后來演變為民間舞蹈,民間在表演羊皮鼓舞時,形式更為自由,舞蹈語言也更為豐富。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
手執多把羊皮鼓的舞者口誦經文,簡樸的舞步變得變幻多樣。吳天文 攝
羊皮鼓是“釋比”的法器,而並非一件樂器;擊鼓、舞蹈、演唱《壇經》是“釋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釋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舞比口誦經文,經文分“上壇經”、“中壇經”、“下壇經”。以鼓伴唱時,鼓點以比較單一的節奏迴圈往復,舞蹈少,動作小。以鼓伴舞時,鼓點節奏沉穩熱烈,豐富多變。羊皮鼓,鼓框木製,單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約11釐米,鼓面直徑38~40釐米,鼓框裏面置有橫樑。鼓身連在一個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飾以羊頭,下端拴係雙絲彩穗。鼓棰用藤條或杉木製作(羌語稱“爾握特”),呈勾形,長約58釐米,棰頭纏以綢布,棰柄飾以彩穗。改革後的羌族皮鼓,單面蒙以雙層羊皮,鼓框外表彩繪條形紋飾,鼓框周圍裝飾絲質彩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