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圖 片>看中國>

【非遺】查幹湖冬捕 冰雪漁獵文化的遺存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2016-01-0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薇 | 責任編輯:倫曉璇

查幹湖冬捕,不僅是一種漁獵文化,更能完整準確地展現出馬背民族的雄渾與彪悍。在冬捕的日子裏這種漁獵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傳承。冬捕日,在太陽沒升起的時候,漁工們已經開始幹活了。中國網圖片庫 王薇 攝

《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讓吉林查幹湖的名聲大震。神秘原始的漁獵文化和冬日捕魚的壯觀景色,成為許多人不遠萬里趕來的動力。

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的一段時間,是這裡的漁民進行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時間。據了解,這種漁獵文化源於史前,盛于遼金。也是因為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所以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千年不變。

依照傳統,冬捕之前的祭湖醒網儀式必不可少。漁民跳舞、誦詞,祈求湖神賜予豐富的漁獲,保祐冬捕順利平安。

在這滴水成冰的日子裏,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的氣溫中,也是最冷的時候,當地人把這個時候叫“鬼齜牙”。淩晨三四點鐘,捕魚的隊伍很快集合完畢,開始駛向查幹湖冬捕現場。

查幹湖冬捕,不僅是一種漁獵文化,更能完整準確地展現出馬背民族的雄渾與彪悍。在冬捕的日子裏這種漁獵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傳承。

每年查幹湖冬捕,當地就如過年一般熱鬧。而來到查幹湖的遊人,大多懷著強烈的好奇,不知漁工們是如何將2000多米長的大漁網下到湖裏。

神秘的“祭湖醒網”

從古到今,漁民們在漁獵之前,都要進行祭湖醒網儀式,以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族人平安,並祈禱每網入湖,多出“紅網”(豐網,代表豐收)。儀式包括點燃聖火、喇嘛祭湖、薩滿起舞、祭祀敖包等,神聖莊重。古老的漁獵模式,始終保持傳統的民俗。

之後,最引人關注的是頭魚拍賣,據傳説:查幹湖的頭魚能給人帶來吉祥好運。在漁民們喝下壯行酒後,漁隊就會策馬揚鞭,駕著馬車和爬犁,滿懷希望地向著漁獵點浩蕩而去。

查幹湖活態漁獵文化遺存

查幹湖又名查幹淖爾(蒙古語意:白色的湖),位於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總面積420平方公里,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漁業生産基地,盛産胖頭魚、鯉魚、鰱魚等68種魚類。

這些查幹湖周邊的蒙古族部落,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於斯、長于斯,以湖為食,惜湖如命,敬湖如天。尤其是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們依靠傳統的捕魚方式、維繫生活、繁衍生息、世代傳續,造就了查幹湖冬捕古老的漁獵方式,成就了北方漁獵的活化石。它被專家學者稱為“地球上與青藏高原一樣珍貴的一塊原色”,北緯45度線以北絕無僅有的活態冰雪漁獵文化遺存。

查幹湖冬獵的過程

一踏上冰面,漁工們就忙碌開,由馬拉動出網輪,隨著絞盤的不停轉動,大網在冰下躥動,馬拉著絞盤轉動帶著大網前進,一直把魚拉出來。

出魚時,挂在網上的魚直接隨網拉到冰面然後摘下,浮在出網口的魚用“撈子”撈出。那大如長弓的“胖頭”,比蒙古刀還長的“草根”,比打兔子的“布魯棒”還長的鯽魚,還有它們的水系親族,紛紛隨網擺尾而出。豐收在望,漁工們盡情地吐著滿口的酒氣。緊接著,漁網“嘩啦啦”一陣巨響,“魚海”隨潮而來。頓時,湖面豎起一座龐大的“魚山”。碩大鮮活的魚冒著滾滾水汽,肥美的大魚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經,興奮感促使人們比拼著誰更眼疾手快。搶到大魚的人樂得開懷大笑,現場一片沸騰。

艱辛的漁獵

冬捕的過程事實上十分艱辛。漁工們冒著零下20-30攝氏度低溫,在毫無遮擋的查幹湖冰面上作業,他們只能靠白酒和厚羊皮襖禦寒。渴了,就趴在冰面上取水飲用,餓了就把冰敲碎加熱為水,用來煮速食麵和速凍餃子,伴著凜冽的寒風,大口吞下。

如今在查幹湖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原始的捕魚方式,人丁、馬、膠輪車、漁網,很少看到現代化的工具。為了保證捕撈,每年漁場都會投入上百萬條魚苗。

這裡的漁獵史可追根溯源到一萬年前,查幹湖東北岸有“青山頭”臺地,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距今一萬三千年的古人類遺址,這裡的古人類被稱為“查幹淖爾人”,當時是以捕魚和採集野果為生,從地理和區域來説,可以是查幹淖爾冬捕的初級起源。

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查幹淖爾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原始的漁獵方式與近現代傳入的漢族人捕魚方式的完美結合,形成獨特的生産及生活方式,是這裡的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融的奇妙景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